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医学中水肿作为症状可为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极为常见,而藏医学中水肿则被视为疾病本身,并主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加布”、“敖日”、“泌屈”(藏文音译)三大类,将三者统称为“水病”;藏医对“水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具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因解释较为抽象,并且四部医典同时记载了很多可出现水肿症状的其他疾病,而至于可否将这些疾病列入上述三大类“水病”中也无明确解释;对三类“水病”的症状轻重程度也无十分明确的分界,从而致使三类水病的实际范畴及诊断难以明确并统一;而“加布”作为水肿病的最早期的阶段,用藏医学理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判断“加布”病与藏医古籍中记载的可出现水肿症状的一些疾病是否具有共性,挖掘藏医理论对“加布”病的实际诊断,进一步探索藏医学对水肿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治的多方位认识及独具特色的见解,对正确地认识“水病”及所有水肿类疾病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记载着三类“水病”的61本藏医古籍,结合病因、藏医三大基因的机能、“黄水”的机理及心肝肺脾肾等脏器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对“加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发现“隆”和“黄水”为各类“加布”病共同的病因,“水病”也可列入黄水病的范畴;并发现藏医学“加布”病的发病过程可解释为:1.食物的营养物质及七精未能良好地逐级分解转化,致使“恶血”及“黄水”激增,被“隆”催动,从而使过多的“恶水”溃散于肌肉和皮肤等组织间隙产生;2.以“吐塞隆”{主排泄的隆}为主的全身“隆”功能或气息精气水通道紊乱,致本该经肾排除体外的“恶水”逆行溃散于全身皮肤组织间隙。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际调查,将“加布”病与藏医学中可出现水肿症状的其他疾病横向比较,发现“加布”等水病可为藏医学理论中有水肿症状的浊热病、黄水病、查隆病、肺心肝脾肾病等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通过统计记载有“加布”病症状的24部藏医古籍对该病临床表现的描述及临床上明确诊断为“加布”病的39例病案的症状,相比较于其他两种“水病”,“加布”病水肿部位以眼睑、面部、胫前区、足背为主,而一般症状以活动时气喘、心悸、消化不良且食欲不振、舌唇齿龈皆失去色泽、体乏无力、少尿、口渴干燥等较多见。并且通过统计分析156例相关病例将临床上水肿出现率较高、水肿程度及部位与“加布”病相近的一些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加布”病相比较,除了主症水肿,两者的一般症状也几乎相同,理论上也可将这些疾病发病机理与“加布”的病因及病机相联系,故认为可致水肿症状的大多数疾病可为“加布”病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