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大肠杆菌病是兽医临床最常见的细菌病,其危害性较显著,不仅对畜牧养殖产业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一定威胁。目前,国内对禽源及猪源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报告层出不穷,并且对该病的防治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近几年,国内养羊业发展迅速,养殖体量已占据世界首位,羊大肠杆菌病直接严重影响了羔羊成活率,而且在成年羊身上常常引发混合感染,伴有很强致病性。此外,临床上长期过量或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了耐药性菌株的大量出现,给此种疾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对此农业部贯彻落实《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全国范围类开展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所以对羊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进行长期监测分析不仅对羊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填补了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中羊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方面的空白。在长期监测过程中,根据病原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的具体状况,为农业部制定兽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对策与科学使用原则、方法提供了可靠性依据,确保了动物源性食品和公共卫生的安全。为了探究羊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致病性的严重程度,本实验对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高原牧区所采集的羊源样品,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6类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包括磺胺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黏菌素及喹噁啉类。并从分子学角度对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耐药性、致病性与菌株本身所携带相关基因的关系,给羊源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兽医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实验结果如下:1.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高原牧区无菌采集羊源样品共145份,其中包括肺脏68份、小肠及肛门拭子77份,共分离出大肠杆菌131株,宁夏回族自治区分离率为91.0%、青海高原牧区分离率为88.9%。2.对131株羊源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猪源、禽源大肠杆菌相比,羊源大肠杆菌整体耐药率较低为25.9%。对四环素、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三种药物耐药性较强,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最为敏感,敏感率达97%;多重耐药(耐3种及3种以上药物)现象较轻,多重耐药率为12.2%。74%的试验菌株对9种药物全部敏感。所以建议兽医临床上在进行大肠杆菌病防治时对抗生素药物也进行分级使用或配合中药草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最后治疗药物,一方面遏制抗菌药物资源枯竭,另一方面可减轻用药成本。3.青海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明显低于宁夏源大肠杆菌,其耐药率仅有2.5%,而宁夏为36.2%,原因可能与青海养羊业的饲养条件及放牧散养的养殖模式有关;肺源大肠杆菌对9种受试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肠源大肠杆菌,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tetC和sul2这两种基因是导致羊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和四环素药物的主要原因。5.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羊源耐药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与菌毛黏附素和铁摄取转运系统的相关毒力因子有关,以fyuA+fimC毒力基因组合占主导地位;观察比较同一菌株所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情况,可以看出致病性较强的毒株,耐药性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