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发展人、提升人、建设人的教育活动,“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属。纵观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奴化为目的的古代教育,以教育者施教为主的近现代教育,到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作为主体的人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然地位不断获得突破和彰显。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道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人的主体性失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而忽视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强化施加式的道德灌输,使人被边缘化、工具化,人的主体性价值被遮蔽。因此,道德教育亟需转向真正以人为中心的崭新模式。马克思人学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回答了“人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做”等重大问题,为当下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向提供了理论的参照和实践的指引,有利于祛除道德教育中的“人学空场”现象,提高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效。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教育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首先,界定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从时间维度分析了道德教育核心理念从“施加论”向“建构论”的转变,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道德教育的含义。然后,分析了现代道德教育应有的超越性、建构性和实践性特征,明确了现代道德教育在模式转向时应当把握和体现的基本属性。第二部分,当下道德教育的人学观察。一方面,从理论角度陈述了当下对道德教育影响至深的几个语境,揭示了道德权威论、社会本位论以及科学主义思潮对道德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蒙蔽;另一方面,阐释了当下道德教育实践对生命本体的漠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以及交互主体性的缺失等现象,揭示了道德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人学空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察,显示了当下道德教育漠视亟需从人学视域中寻找恰当的转向。第三部分,道德教育转向的马克思人学基础。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人学的基本思想,阐述了马克思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做了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刻回答了“人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做”等人学重大问题,从而为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石。第四部分,马克思人学视域下道德教育的转向。主要分析了在马克思人学指导下,道德教育应当从思想理念和实践模式上强化对主体本位的关照,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的,探寻以主体性获得为指向的道德教育主体、内容、方式的转变,建构起真正关照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