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稻瘟病优异基因组合筛选与抗性评价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粮食作物,超过50%的人口以稻谷为食,然而每年水稻产量因稻瘟病损失9%~30%,稻瘟病发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因此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可减少稻瘟病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缓解世界粮食需求的途径之一。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频繁变异,水稻育成品种难以长期维持稻瘟病抗性,严重制约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因此,不断挖掘新的广谱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已成为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研究工作,也是抵抗水稻病害、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研究者在抗稻瘟病机理,抗稻瘟病基因克隆、抗稻瘟病基因聚合育种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然而,广谱抗稻瘟病种质资源依旧匮乏,且人们对种质资源中抗稻瘟病基因组合与稻瘟病抗性关系依旧欠缺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工作,利用7个已报道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与我们开发的2个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收集的主要来自河南沿黄稻区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分析收集种质资源所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及遗传多样性。以优异骨干亲本进行杂交组配,通过杂交将多个基因进行聚合,同时对F1代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进一步对F1代的农艺性状、基因型和稻瘟病抗性系数等性状指标分析,评价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组合与水稻抗稻瘟病之间的关系,筛选出河南粳稻中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抗稻瘟病基因型组合及杂交组合。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基于对稻瘟病关联基因Pi-kh、Pib的序列变异,各开发出一对新的Pi-kh、Pib基因分子标记,在已知的抗/感病材料中进行分子检测,检测结果与材料基因型相一致性,为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提供理论依据。2、将收集的291份种质资源进行9对抗稻瘟病分子标记检测鉴定,明确了当前收集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状况。其中Pi9基因利用频率达到59%;Pi-kh利用频率为51%;Pib、Pi5、Pikm、Pita、Pb1、Pi2基因的利用频率在20%~50%之间;Pit基因的利用频率较低,只有7%;多数种质资源携带抗稻瘟病基因数为3-5个,含有4个基因的最多;携带6个被检测抗稻瘟病基因的种质资源有2份,不携带被检测抗稻瘟病基因的种质资源有6份,表明河南沿黄粳稻种质资源所携带抗稻瘟病基因数目上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抗稻瘟病基因Pi9和Pi-kh具有较广泛的参考和应用价值。3、通过UPGMA系统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并结合农艺性状的优异性,筛选出亲缘关系较远、遗传距离较大的优异种质资源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组配。通过对F1代稻瘟病抗性、抗稻瘟病基因型组合以及农艺性状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稻瘟病抗性水平的高低与含有抗稻瘟病基因数目并不全呈正相关。4、利用水稻杂交聚合育种,将后代基因型与抗性鉴定结果相结合进行分析,筛选出5个优异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型组合:(Pi9+Pi-kh+Pib+Pikm)、(Pi9+Pi-kh+Pita+Pikm)、(Pi9+Pi2+Pi5+Pib+Pikm+Pit+Pb1)、(Pi9+Pi2+Pi-kh+Pib+Pita)、(Pi9+Pi2+Pib+Pikm+Pit),为今后黄淮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5、通过对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以中亲优势、超亲优势以及亲本农艺性状抗病性为考察指标,从128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3个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杂交组合:新科稻89×嘉58、苏恳808×新科稻31、新稻29×嘉58,通过三系组配有选育成为杂交种的应用潜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两对抗稻瘟病分子标记,并筛选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稻瘟病基因型;基于抗稻瘟病基因型组合与稻瘟病抗性关系评价,筛选出5个抗性优良的基因型组合,3个优异杂交组合;为加快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进程及水稻持续绿色健康发展,确保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提供理论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锌(Zn)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自身不能合成Zn元素,一般通过食物补充。世界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提高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可以有效改善人体的锌营养。锌营养强化已经成为水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施用锌肥是利用锌对粮食作物进行生物强化的有效方法。但是,锌肥的施用效果往往受土壤环境等因素影响,传统的硫酸锌等无机锌肥易被土壤固定、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锌营养强化需求。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
学位
土壤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进行储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巨大的碳储量使得土壤有机碳的微小变化就能打破碳动态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此外,土壤有机碳库的消耗也会降低土壤质量,对作物生产力造成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是碳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主要由相对丰度较低的稀有类群和相对丰度较高的丰富类群组成,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方面发挥
学位
日本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在中国曾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肉芽肿和肝纤维化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寄生在宿主肝脏的日本血吸虫虫卵会被免疫细胞包围浸润并形成肉芽肿,其中日本血吸虫虫卵会释放一系列的外泌体来调控其生存环境,并且可借外泌体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以达到生存的目的,但是,日本血吸虫虫卵源外泌体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在本项研究中,在对日本血吸虫进行了阶段性探究之后,外泌体
学位
紫云英和稻草作为我国重要的可再生天然有机肥源,其替代化肥、改土培肥等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利用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减施40%氮肥水平下,紫云英(MV)、稻草(S)单独及联合还田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土壤肥力、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W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转化酶(蔗糖酶
学位
品种更替是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过去70年里我国油菜品种实现了从白菜型到双低高产油菜的飞跃。育种的过程中往往关注油菜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特征,而忽略养分利用效率。施肥是油菜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提高油菜的养分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为油菜绿色发展提供支撑。为了明确油菜养分效率的变化,选取了1950-1960年代、1970-1980年代、1990-2010年代、2010-2020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产业。因此,揭示PRRSV抑制免疫应答反应的机制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PRRS。我们发现PRRSV可能通过调控宿主miR-541-3p的方式抑制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首
学位
碳点作为一种新型零维纳米材料,近年来,碳点对植物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研究了碳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抗胁迫、营养吸收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生物质碳点(Biomass carbon dots,BCDs)是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碳点,生物质碳源比碳源更环保,具有成本低、绿色天然、资源丰富、易获取等优点。然而,目前关于BCD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成像、传感、药物传递等方面,关于BCDs对植物生物效应
学位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一直被视为“忌氯作物”,长期大量施用K2SO4作为K肥导致柑橘园土壤S的富集及土壤酸化日趋严重。氯也是柑橘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氯水平处理的大型原状土柱试验,研究含氯钾肥施用对温州蜜柑生长的影响及土壤Cl-的淋失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白柚含氯沼液的田间试验,明确柑橘是否为氯敏感作物及氯肥施用量,为柑橘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
学位
NF-κB是一种在小鼠B淋巴细胞中发现的可以与活化的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κ轻链的增强因子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核蛋白。在脊椎动物中,NF-κB蛋白家族包括RelA、RelB、c-Rel、NF-κB1和NF-κB2,是一种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能够被LPS和病毒等激活,具有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些年来陆续有报道称其也可能在硬骨鱼类的性腺分化和性别决定中发挥作用。大鳞副泥鳅肉质细
学位
有机物料还田能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以及土壤固碳减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有机物料还田后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的研究已经取得系列成果,但对于施用有机物料后再生稻田体系下土壤有机碳组成,铁氧化物形态以及团聚体特征的变化情况了解较少。本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再生稻田试验田培肥4年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移除秸秆)、D1(水稻秸秆半量还田)、D2(水稻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