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规则的完善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owdp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事诉讼领域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视听技术的引进,视听资料亦随之诞生。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次将视听资料作为独立的民事诉讼证据进行了规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将视听资料列为独立的证据形式为我国首创。虽然视听资料具有高科技性、高度准确性、便利性等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方便了当事人的取证,但因视听资料出现时间较晚,相关理论尚不成熟,因此,视听资料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领域都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首先从视听资料证据的概念入手,对视听资料证据的特征及分类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其次,对比了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规则的共同之处及主要差异;再次,对于中国法律体系下视听资料证据在立法和实践领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结合前文所述,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领域视听资料证据规则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尤其是在完善视听资料证据立法、统一视听资料的证据效力等方面,应该着重引起立法机构的重视,明确民事诉讼中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以及适当放宽私录视听资料的审查,并在程序上完善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的审查判断制度,从而使得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有法可依、依法行事。
其他文献
吸收犯理论在我国的刑法的罪数形态体系中,是拥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与吸收犯的理论有关的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吸收犯的概念的定义等相关的涉及内涵层面的和存在形式等涉及相关的外延层面的问题,长久以来在刑法的理论界都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争议与讨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并依据此形成了相关的不同学说,观点众多,笔者在进行比较学习之后选择出了自认为比较合理的观点进行了认同与阐述。吸收犯与其他相关的一
学位
城市社区民主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社区治理并没有真正实现自治。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基层民主自治被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当今社会迅速步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信息素质已逐渐成为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政府信患化在其中起到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