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大陆的社会转型促使大批文人来到香港,对于这些南来文人来说,双重“边缘”的处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更改,更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纠葛与重组。这种精神危机浓缩在南来意识中,以各种文体形式呈现出来。刘以鬯是1949年前后南来文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位,两次到港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从“北望”到“在地”的心态转变,面对南来文人共同的身份危机他也不断尝试着重构,在小说中注入“香港元素”的同时,借助试验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本文以刘以鬯对身份的迷茫与思索为出发点,按照“身份问题的呈现——身体困境的表达——身份问题的缘起——身份问题的‘在地性’”的逻辑顺序对刘以鬯的身份探寻进行阐释。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刘以鬯的生活轨迹,勾画出他到港前后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论述他对身份的思索奠定基础。随后,还梳理了“南来作家”与“南来意识”的概念。对于这二者的明晰不仅能够置换传统研究中以“北望中原”来定义南来作家书写的现状,还能够进一步明确以刘以鬯为代表的南来作家所处的特殊文化环境。第二部分对于论文的基础——身份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该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为许多问题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选择从人学角度出发,即以所处的香港社会的现实环境为起点,分析刘以鬯产生身份思索的原因以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最后一个部分总结了前人对刘以鬯的研究,从中发现对其身份问题探索的可能性,并且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讨论发现香港六、七十年代文学本土性的萌发过程。第一章主要阐释了刘以鬯小说中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认同困境。他借助于最富有张力的“两级”表现形式,将主人公放置在矛盾的现实对立中,通过“过去与将来、幻想与现实、白色与黑色、见证与无能”的相互交融,使自我身份的困惑最大程度地彰显出来。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刘以鬯小说中人物认同困境的身体表征。他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仿佛都带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无奈与失落,这种情感归根结底来自于一种认同的危机。刘以鬯将这种精神困惑转化为实在的身体表征,促使人物更具有真实感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书写空间。而刘以鬯在描写这些身体变化时,所采用的代主义手法,也使小说中的认同焦虑更加凸显。第三章主要探寻刘以鬯产生身份危机的原因。1948年从文化中心来到边缘地区的刘以鬯对香港本土产生了明显的疏离感。正如香港本身的“边缘”境遇一样,刘以鬯虽然经受着思乡之苦,文学理想受到一次次重击,但是却在这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写作注入了新的契机。这种阻力与动力交融在一起,使刘以鬯在陷入身份焦虑的同时,也让他的小说书写别具特色。第四章主要讨论刘以鬯对人物身份危机的书写中所展现出的“香港性”。刘以鬯之所以被称为“香港文学教父”,就是因为他在对身份问题的追寻中不仅展现了对过去生活的回望,而且也尝试着发掘当下香港的文学内涵,他身上的南来意识也由传统的回望大陆转变为在身份纠葛中追寻香港特色。论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切入:宏观分析1949年前后刘以鬯所面对的特殊的文化环境,展现处于双重边缘境遇下的他所遭遇的认同困境;微观梳理刘以鬯小说中对人物身份危机的书写,展示他如何理解跨界语境下的自我身份与香港身份,以及在这种思索中他是怎样推动香港文化本土性的产生,并使小说的书写具有香港性,从而促使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