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境外灾难发生之后该如何应对,显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014年初,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给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主动参与到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中,为最终战胜疫情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人民日报》作为党报、中国最主流的报纸,面对境外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一方面积极宣传报道中国相关元素,展示大国形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境外灾难发生之后该如何应对,显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014年初,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给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主动参与到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中,为最终战胜疫情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人民日报》作为党报、中国最主流的报纸,面对境外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一方面积极宣传报道中国相关元素,展示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内舆情的相关变化,主动科普、及时辟谣,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经过研究,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报道框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突出中国元素,宣传国家形象;权威信息为主,注重真实客观;关注灾难应对,维护社会稳定。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政治、文化、讯息三方面关系密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特殊的新闻传播规律,媒体应当积极宣传中国相关元素,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但由于地域和灾难性质的限制,据统计,此次《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不同信源之间提供消息数量差距较大。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笔者希望《人民日报》能在平衡报道主题、关注受灾群体和提升灾难应对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对应组关系的分析方法,即利用对应组之间明显的数量差距进行分析说理。另外,本文还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讯息因素对报道框架形成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乏效果研究和对比研究。本文仅做了《人民日报》疫情报道框架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报纸,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了公众进行网络政治表达、网络监督的重要平台,尤其关涉公共话题,公众往往以舆论的形式对行政系统造成影响。本文即从关系角度出发,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对微博上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刑责年龄”为主话题确定了3个典型案例,以“转评赞”数据排行为影响力指标,分别爬取了微博上参与相关案例讨论的90位博主数据,共270个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获
100多年前的春天,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一场大流感席卷全球,这场流感便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简称1918年大流感),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世界性的传染性瘟疫。作为当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对1918年大流感疫情迅速作出反应,从1918年6月初开始发布相关疫情报道,持续到1919年12月中旬才逐渐结束。其中,疫情报道文体多样,报道内容全面,标题版面设置和新闻话语讲究得体,是同
中国环保类电视公益广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经进入繁荣阶段。这与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复杂国内外背景、媒体的适时引导与公众的主动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央视在环境议题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了2012年到2020年央视网公益频道栏目下的“环境保护”主题的公益广告,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116条有效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它们在主体、叙事与艺术表现三个层面如何对环境议题进行内容呈现,并提出
数字阅读在国内自2003年萌芽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中国提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伴随着技术进步、媒介迭代以及人们阅读心理的改变,中国数字阅读迅速发展。庞大的市场中数字阅读媒介不断更新换代。如今占据市场头部的代表性数字阅读媒介不论是在平台建设,还是在内容提供和传播方面,都牢牢把握住目标用户,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小生境”。
面对技术变革下媒介生态环境的“失序”状态,受众对于媒介组织所产生的信任危机,急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建设性新闻弥合社会信任链条,因此“积极”与“参与”等要素就成为解决当前媒介生态困境的关键一环。建设性新闻,究其根本,是对现行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一种在实践上的补充。建设性新闻的相关理论虽然在2010年以后才被引入中国,但关于建设性新闻的具体实践活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一直在我国的新闻宣传领域发展,如何
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对中国古代报纸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延续至今的学术成果,但当前学界仅关注这一时期个别学者的观点,本文试从新闻学术史的视角出发,以民国时期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为对象,综合梳理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探讨其学术贡献及局限,展现这些成果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研究发现,民国时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者主要由中外新闻业界人士和中外学者构成,后者涵盖新闻学、历史学、国学、版本学、
本文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小红书”这一社交媒体中的创作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由普通用户转变为创作者即沦为“数字劳工”的动态过程。探讨“小红书”创作者在这一劳动过程中进行生产的动力机制以及被剥削状态下的有限抗争,从而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在平台技术以及规则的引导下逐渐沦为“数字劳工”的一般规律。 社交媒体在信息社会大发展下应运而生并逐渐承担了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篇对2020年12月6日—2021年3月6日《人民日报》Twitter的中、英文账号所发推文进行抽样,选取其中包含视觉修辞的推文为研究样本,分析样本中视觉文本的修辞行为,发现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人民日报》能够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用户角色,实现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 文章介绍了《人民日报》基于Twitter对外传播的概况,概述了其推文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从抽取的839条
《新闻联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在传播语态上表现为“宣教式”官方语态。随着互联网发展,媒介传播形式和平台趋向多元化,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受众依托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这种媒介环境倒逼《新闻联播》改革,其顺势而为创立《主播说联播》节目,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及央视新闻APP全面上线。社交媒体具有社交性,信息呈碎片化式传播。这意味着《主播说联播》在新闻语态上必须变革,叙事话语上趋向
新媒体语境下,新兴传播方式发展迅猛,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当代人对碎片化、休闲化、娱乐化的需求,随着更多短视频形式的出现,垂直细分的发展领域也逐渐明晰起来。饮食作为人类共有一切事物中最本质的行为活动,依托情感表达而存在,内涵丰富而具体。李子柒首创充满古风韵味的美食短视频,将美食以生动立体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优质的内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内外。视频表达的优雅闲适的生活态度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