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文学经典是当前翻译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该论题的系统讨论并不多见。李健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所译《包法利夫人》被称为翻译文学经典。本论文拟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依托,对翻译文学经典之经典化与经典性做出研究。第一,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是一个多种要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从译作文本内部看,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直接原因是其译文对小说原作的诸多特点均有精彩传译,以与福氏风格极为相近的译语较为全面地传递出原作的风采神韵,还给福氏作品一个“可取的风格”。这种经典传译的关键性因素则在于,译者李健吾不仅对原作者福楼拜的创作有深入的研究与领悟,更与其精神相通、艺术理念一致。从互文性角度看,便是译者与原作者之间高度的主体间互文性。当然,译者以译入语“写作”的能力、恰当的翻译观念等也是“创作”翻译文学经典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翻译文学作品要成为“真正”的翻译文学经典,也必须得到各类读者的接受与认可,成为被发行、被阅读、被研究、被引用、被学习的经典对象。所以,一方面,翻译文学经典是本质的,拥有本体上的经典性质,比如它本身必须是高质量的翻译文学作品,同时拥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等;另一方面,翻译文学经典也是建构的,它的经典化是译者、各类读者、赞助人等通力合作的结果。当然,上述经典化历程也离不开译入语环境中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参与。第二,综合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之经典化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性做出归纳:感性认识层面,翻译文学经典既有文学经典的某些本体属性,比如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以及广泛的可阐释空间和“跨年代”性等,又是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即具备“文学经典”性与“翻译经典”性;理性认识层面,翻译文学经典有高度的主体间互文性,其译作文本本身在微观与宏观方面也存在高度的互文性,正因为如此,翻译文学经典会给译入语环境中的其他译者带来“焦虑”:经典译作中所反映的丰富的翻译方法与可与原作相媲美的语言表达,会给复译者和后译者带来压力,促使他们去寻找新的也更为精彩、贴切的译语表达;所以,从可参考层面来看,经典译作也可以成为其他译者学习的对象和前进的动力,翻译文学经典有其可参考性:它既是翻译实践的典范,又是翻译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参考对象。但其可参考性又不仅限于翻译领域,因为翻译文学经典对原作的文学手法与思想内涵有充分的再现,它也可以成为译入语环境中文学创作乃至社会思潮变迁等的参考对象。最后,无论何种“经典”,都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随时存在于当前。翻译文学经典也是一样。翻译文学经典是翻译文学作品中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虽然从翻译作品的性质来看,当前我们研究认定的翻译文学经典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消失”于“当前”,不再被读者认可,但即便到那时,它仍属于翻译史上的“经典”,仍可以为一般的翻译、理解过程等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仍可以给后来的译者乃至各类读者以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