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改理念的集中体现,全方位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取向,其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哲学思想基础的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从目前搜索的文献来看,主要围绕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习观等方面展开研究,也有一些涉及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大多将建构主义作为宏观的理论指导,而涉及具体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不深入,同时也缺乏系统的论证。研究者通过对实习所在学校的师生展开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了解到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现阶段的初中学校,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固然存在,但是依然以中等写作水平的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缓慢,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写作内容贫乏这一块。另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不足,如忽略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开放性与活力性,作文命题随意,缺乏新意等。调查问卷显示,高达73.3%的学生希望教师改变作文教学方法。研究者整理学生答案后得出,学生喜欢的作文教学课堂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手段新颖独特等。初一作文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成功能为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者认为探讨初一作文的有效教学是非常迫切的。研究者在实习期间任教于安吉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初一(6)班,对于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有着切身感受,本论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初一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者从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主动构建性、社会交互性、情境性出发,重点探讨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初一作文教学实践时,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开展切合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怎样创设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教学情境,以期顺利完成小学与初中的作文教学衔接工作,为初一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水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焕发出高效率并结出高质量的写作果实。本论文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现场口语表达能力。作为初一作文教学的探索者,寻求初一作文教学科学的发展之路,在作文教学中推行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学术心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加强比较性研究,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作文水平,最终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己任。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研究者一线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和深入,研究者对于该论文研究成果的检验与推广还不够,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有待于在日后一线教学中的进一步观察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