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良恶性肿瘤的标准手术方式,但术后胰瘘(Postoperation Pancreatic Fistula,POPF)作为该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危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胰肠吻合技术,笔者所在团队基于多年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改进了一种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缝线切割力的胰肠吻合术,并被命名为“两排六针法”胰肠吻合。目前尚未对其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的评价。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这种“两排六针法”胰肠吻合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分析B/C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我们今后学习并改进胰肠吻合方式以及进一步改善PD手术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对比了2014年-2020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使用了“两排六针法”胰肠吻合的患者和间断缝合胰肠吻合共52例临床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把“两排六针法”胰肠吻合分为试验组(n=24),间断缝合胰肠吻合分为对照组(n=28),比较两组各项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根据是否发生了B/C级胰瘘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14)和未发生组(n=38),然后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B/C级胰瘘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对独立危险因素预测B/C级胰瘘的发生的的预测效能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26.0软件,柱状图由Graph Pad Prism8.0软件制作,ROC曲线图由Sigmaplot14.0软件制作。以p<0.05判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经过对比“两排六针法”胰肠吻合组和间断缝合式胰肠吻合组各项结局指标,发现两组在手术时间[345(228-540)min vs 420(180-600)min;p<0.05]、总输血量[800(0-3300)ml vs 1300(0-7150)ml;p<0.05]和住院总花费[(?)104785±38195元vs(?)125545±33126元;p<0.05]方面存在差异。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0.05)、手术失血量(p<0.05)和手术时间(p<0.05)为本次纳入PD手术患者B/C级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失血量(OR=1.005,95%CI:1.001-1.01;p<0.05)和手术时间(OR=1.01,95%CI:1001-1.019;p<0.05)是B/C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手术失血量和手术时间进行了ROC分析,手术失血量(AUC=0.695,p<0.05)和手术时间(AUC=0.680,p<0.05)可以作为B/C级胰瘘发生的预测因子。当手术失血量达到700ml时,发生B/C级胰瘘的概率为69.5%,当手术时间达到600min时,发生B/C级胰瘘的概率为68.0%。结论:(1)“两排六针法”胰肠吻合相比间断缝合胰肠吻合是安全的、可行的,甚至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总输血量和住院总花费方面具有优势。(2)基于当前有限样本数据,手术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生B/C级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B/C级胰瘘的发生具有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