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长汀县选择30个样区,包括2000、2001、2002、2003年采用不同措施治理的样地,每个样区取3次重复。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土壤样本进行归类,选出抗蚀性因子差异明显的因子来建立土壤抗蚀性评价因子体系,寻找土壤抗蚀性评价的主因子,并对所选土壤样本进行综合评分。 结果表明:30个土壤样本可以聚为5类,每一类样本分别占总样本数的:16.67%、23.33%、23.33%、6.67%和30%。根据建立抗蚀性评价因子体系的原则,遵从抗蚀性强弱的类别间变异系数大、显著性差异的原则,筛选出侵蚀率、>2mm颗粒含量、有机质含量、粘粒率、团聚度、非毛管孔隙度、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8个指标来建立花岗岩区土壤抗蚀性评价因子体系。对评价因子体系中的8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3个主因子,分别称之为颗粒组成与团聚度因子、有机质与孔性因子、初始入渗速率因子,并给出3个主因子模型,分别为: Z1=0.873X1+0.867X2-0.8X3-0.074X4+0.104X5-0.17X6-0.382X7-0.027X8, Z2=-0.071X1-0.201X2+0.023X3+0.834X4+0.761X5+0.693X6+0.635X7+0.111X8, Z3=-0.082X1-0.286X2-0.274X3-0.246X4+0.297X5+0.439X6+0.099X7+0.902X8. 分别计算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 综合得分表明:样本11的综合得分最高,样本17的综合得分最低。样本9、10、11、12、22、29的得分较高,这些样本来自80年代治理过的样区和果园措施治理的土壤,说明治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抗蚀性,治理年限长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蚀性能。样本6、18、23、30来自对照区,它们的综合得分处于较低水平,但并不是最低水平。样本17的综合得分最低,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程度并非最严重,说明土壤侵蚀程度与土壤本身的抗蚀性并不一定成正相关性,土壤侵蚀程度除受抗蚀性影响,还受地形、植被覆盖度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计算5类土壤的抗蚀性得分,可知Ⅰ类土样的抗蚀性强,Ⅱ类土样的抗蚀性居中,Ⅲ类土样的抗蚀性弱,Ⅳ土样的抗蚀性较弱,Ⅴ类土样的抗蚀性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