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珀·李是美国著名作家,曾凭借To Kill a Mocking Bird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但哈珀·李并非一个多产的作家,其一生仅写了两本书,一本是闻名遐迩的To Kill a Mocking Bird,另一本则是其后续Go Set a Watchman。Go Set a Watchman最初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彼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该小说正是依此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琼·露易丝成年之后回到故乡,发现自己的亲朋好友对黑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坚守的价值观和信仰顿时濒临崩塌。作为To Kill a Mocking Bird的后续,该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回忆和心理描写,且种族色彩浓厚,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和亲朋好友对待黑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于Go Set a Watchman,哈珀·李的好友更为赞赏To Kill a Mocking Bird,才使得该著作被搁置良久,直至2015年才得以出版。2017年,张芸将其译成中文,名为《守望之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译作一经问世,在译林出版社畅销榜久居不下,深受读者欢迎。本文从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出发,通过探究影响创造性叛逆的因素,来深入分析Go Set a Watchman中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在翻译界,许多学者常常将忠诚作为评判翻译作品的标准。然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否定了完全忠诚之译作的存在。为了在原作和译作之间寻求磨合,译者必须在忠诚于原作的同时发挥创造性叛逆,使得译作与目的语表达习惯相符合。《守望之心》之所以能成为畅销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关。本文旨在探究影响创造性叛逆的因素及《守望之心》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忠诚与创造性叛逆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其次,限制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因素有语言和文化,主观因素有原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此外,意识形态也从作品的选择和阅读理解上影响着创造性叛逆,最后,译者在《守望之心》中使用了汉语口语化、增译、四字成语及误译的表现形式,从而实现了原作到译作的过渡,使译作达到了一种增值效果。论文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对Go Set a Watchman的中译本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并勾勒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对创造性叛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对小说Go Set a Watchman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第三章对创造性叛逆的内涵及创造性叛逆与忠诚是否能够和谐共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第四章对限制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五章从汉语口语化、增译、四字成语及误译四个角度对《守望之心》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第六章对整体文章加以总结,指出研究不足,展望未来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