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际流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参与国际流动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形式日趋多样,而大学国际交换生正是作为途径之一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成为大学生国际流动的新趋势。本文从国家、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对大学国际交换生进行分析,试图明确大学国际交换生的背景、发展与建设,讨论突出大学国际交换生作为学生流动形式之特色,以为大学国际交换生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首先,在国家层面,大学国际交换生的“短时”与“交换”同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生流动倾向——短期化倾向与去中心化倾向——相吻合,并以地区流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得以发展,欧洲伊拉斯谟项目与亚太大学交流会等均以相对成熟的形态得到实施,建立了地区流动平台,形成了学分互换机制,学生交换规模不断扩大。其次,在学校层面,大学将交换协议和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视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指标,并通过协议的多样化(如双边学校协议、双边部门协议、学院协议和项目协议)扩大其规模。学校在国际交换生上的制度建设相对成熟,通过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换生制度,通过公开和透明的选拔确保其公平公正,通过学生的服务制度对学生的利益进行保障。最后,在学生层面,通过交换生案例分析,并同长期留学生进行比较,大学国际交换生收获更多的表现在外语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感受上,但在前期的决定与目标定向上相对模糊,同时对于文化差异评价上表现出简单、直接与单向的特点,做出的判断往往难免是情绪性的。在国家、学校和学生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大学国际交换生符合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范畴,但同一般社会交换并不完全相同,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国家、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体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发挥不同的作用,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做到“国家整体领导、学校具体操作和学生理性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