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工业化革命到今天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就业质量越来越受到学界、政府以及企业和劳动者的关注。大家形成的基本共识认为就业质量不仅涉及社会学、政府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范畴,而且还和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微观领域学科紧密相连。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提出了已对就业质量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发育较晚,对就业质量的关注较少,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加强对就业质量的研究无疑对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全面提升全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工业化以来有关就业质量的研究文献和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展现了就业质量在内涵和构成要素、就业质量衡量标准和维度、就业质量的测量方法、就业质量政策实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以及国际、国内就业质量现状等方面的内容,提炼出就业质量研究的演进过程和政策建议。从内涵上来看,就业质量是一个多层次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在不同层次概念不同,内容也应不尽相同。微观层面上它指就业者的主观感受、就业者就业环境的客观表现,中观层面上他指一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宏观层面上它又指让全球的劳动者都能够体面就业。从衡量标准上来看,就业质量在不同层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宏观上主要由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体面就业的标准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外学者大多从中观微观上对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进行研究。从就业质量的测量方法来看,目前主要包括指数加权平均法和综合评价法两种。从就业质量政策实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来看,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资本(2)统一劳动力市场(3)消除就业歧视(4)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平衡机制包括:(1)平衡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保障弱势群体权益(2)平衡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在扩大就业中提高质量(3)平衡就业与经济发展,促进有效就业(4)平衡就业公平与就业效率;其实,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远不止这几个,笔者只是选取了当前学者们比较关注的几个方面。从现状上来看,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就业质量状况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就业工作条件差、收入低、并且工人缺乏稳定感的非正规部门占城市就业的大多数,工作时间和强度普遍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低。从我国目前的整体就业质量表现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