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形态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e-1β,IL-1β)、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探讨预防性应用氟西汀能否减轻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按随机化原理分成3组:假手术组(n=24)、缺血再灌注组(简称对照组,n=24)、氟西汀组(n=24),各组按缺血2h再灌注0h(n=6)、2h(n=6)、6h(n=6)、24h(n=6)分为4个亚组。氟西汀组大鼠术前14天予氟西汀(2.0mg/kg/d)行灌胃治疗,1次/天;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前14天胃内灌注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简称生理盐水),1次/天。假手术组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暴露血管后缝合皮肤;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利用改良Longa-Zea氏线栓法制备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插线2h后拔出栓线,实行再灌注。参考Zea-Longa 5分制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各组于不同再灌注时间点断头取脑后以2%氯化三苯四唑啉(2,3,5-Triphenyl tetrazalium chloride, TTC)染色,判断缺血部位,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梗死体积;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L-1β、Caspase-3的表达。分别比较:(1)脑梗死体积、IL-1β、Caspase-3在对照组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的动态变化;(2)脑梗死体积、IL-1β、Caspase-3在氟西汀组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的动态变化;(3)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各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形态以及IL-1β、Caspase-3的表达;(4)氟西汀组与对照组各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形态以及IL-1β、Caspase-3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同再灌注时间点,对照组较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氟西汀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其中再灌注0h、2h及6h,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h,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体积比较:假手术组、对照组及氟西汀组缺血对侧脑组织于缺血后各再灌注时间点均未见明显梗死灶。对照组及氟西汀组缺血侧脑组织均于缺血2h即出现梗死灶,再灌注24h内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梗死体积逐渐增大,两组组内各再灌注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同再灌注时间点,对照组较假手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氟西汀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减小,其中再灌注0h、2h及6h,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h,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3.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假手术组、对照组及氟西汀组缺血对侧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层次分明,神经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对照组缺血侧脑组织海马区表现为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紊乱,神经细胞皱缩,变性,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胞核固缩,组织间水肿明显,可见空泡化改变,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缺血神经元损害加重,呈不可逆性神经细胞损伤性改变,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坏死;氟西汀组再灌注24h内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受损程度也逐渐加重,但缺血侧海马区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减少,空泡化改变减轻,组织间水肿减轻。4.免疫组化结果比较:(1)对照组组内各再灌注时间点IL-1β和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可见少量IL-1β阳性表达细胞,再灌注2h后阳性表达细胞数开始增加,至再灌注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各再灌注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可见散在的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再灌注2h后阳性表达细胞数开始增加,在再灌注24小时内各时间点表达逐渐增高,各再灌注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2)氟西汀组组内各再灌注时间点IL-1β和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可见少量IL-1β阳性表达细胞,再灌注2h后阳性表达细胞数开始增加,至再灌注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各再灌注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可见散在的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再灌注2h后阳性表达细胞数开始增加,在再灌注24小时内各时间点表达逐渐增高,各再灌注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3)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IL-1β和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无明显增加(p>0.05),余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缺血侧海马区两者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4)氟西汀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IL-1β和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无明显减少(p>0.05),余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缺血侧海马区两者阳性表达细胞数均减少,其中再灌注2h及6h,两组间比较均为p<0.05,再灌注24h,两组间比较p<0.01。结论:1.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可见少量IL-1β阳性表达细胞,再灌注2h后阳性表达细胞数开始增加,再灌注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脑缺血2h,缺血侧海马区可见散在的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再灌注2h后阳性表达细胞数开始增加,在再灌注24小时内各时间点表达逐渐增高,提示IL-1β、Caspase-3的表达均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加重了脑损伤。2.预防性应用氟西汀能减轻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水肿,使缺血侧海马区IL-1β及Caspase-3表达减少。3.氟西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预防性应用氟西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即起显著作用,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IL-1β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