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力量的追寻——论“礼”与孔子的“仁”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秩序的追问是一件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活动。人们在对生活秩序的追问中,可以感受到多样的使秩序得以呈现的秩序力量,这直接关涉生活秩序的定向。试图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春秋这一秩序崩坏与重建的时期,以透视当时人们感受到何种秩序力量。  在春秋时期,礼是一种时代精神,扮演正当性维度,是整体秩序的表征。礼获得这种地位,是因为其包含分配规则与交往规则。通过分配,社会呈现一种谱系结构状态,以节制人的身份、地位、财富、行为甚至生死,身处其中的个体可以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压迫性、宿命感。礼具有权力的属性。通过交往行为,个体之间获得有序地沟通与融合,并要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此,礼制秩序得以形成并代表一种好的社会状态。进一步,我们将礼所依靠的秩序力量归结为血缘以及主要由王承担的政治理性。血缘实现出来的家族共同体以及祖先崇拜信仰,成为礼制秩序建构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面,权力意志与独占意识并不强烈,更多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致力于共同体之延续的意识。同时,礼制秩序表达着对王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一方面保留了对超自然领域的依赖,因此仍将王置于与上天具有特殊关系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求王具有“德”,这是一种人的觉醒,一种政治理性能力,这种能力在王权的获得与运作中获得体现,因此主要由王来承担。  不过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暴露了这两种秩序力量的不足。“王”之德并不能在世袭传承中很好地保持,因为王被赋予的责任是趋向无限的,所以其被要求的能力与面临的潜在批判也是广泛的。血缘团体在时间中必然会增殖与分化,在这个过程中血缘上的距离将由近及远,血缘纽带逐渐趋于淡化,血缘的维系效力便淡化而遏制不住权力意志,阻止不了互相竞争的局面了。  孔子为礼寻找到了新的凝聚力,由“仁”所彰显出来。“仁”彰显出一个普遍具有的、统一性的“内在的人格世界”,是具有精神意义的秩序力量。整体秩序的呈现并不是因为世界中存在被给予的、固定的结构,而在于我们自觉地与整体进行互动。于是,面对整体秩序被破坏的局面,恢复秩序的责任就不仅仅落到周王室或诸侯身上,也需要更多的人走向“成仁”的道路,自觉参与整体秩序的重建。“仁”尊重传统,并不倡导一种众生平等或冲破命运的英雄精神,而是将理想寄托于传统的叙事。  通过这段考察发现,孔子表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人类生活秩序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人普遍、自觉地参与,一种内在于人的、具有精神属性的理想力量不可或缺。
其他文献
社保基本制度的构建,决定了社保基金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基金的性质。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又决定了基金监管制度的架构。本文从社保基金的法律性质和信托制度着手,以此为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开展,中国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正在悄然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日提升。疾病作为人们经常遭遇的不幸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