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型”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W. Lippman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中。他尝试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对人进行分类。定型首先是作为社会学的术语“社会定型”加以使用,其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人文学科,并在原有的“社会定型”论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多种定型理论,如文化学中的“文化定型”或“民族文化定型”论、心理学中的“思维定型”或“心智定型”论、交际学中的“交际定型”或“行为定型”论等。作为语言文化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的“文化定型”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语文学、认知学、心理学以及民族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的专家们(比如:普罗霍罗夫、玛斯洛娃、利普曼、果恩、萨罗金、玛勒果维娜、巴普洛夫斯卡娅、乌菲姆茨娃、克拉斯内赫等)的广泛关注及潜心研究,并且每个学科的代表都有自己对“文化定型”概念的独特理解和分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研究中新的范式—“人类中心范式”的兴起,“定型”作为“文化的语言”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当今俄语语言文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引起越来越多中、俄国两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潜心研究,如俄罗斯学者普罗霍罗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玛斯洛娃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克拉斯内赫从认知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别对“文化定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我国学者赵爱国将“定型”置于“文化空间”和“认知空间”予以综合考虑,并对定型结构及其与文化、认知空间的结构关系做出了新的语言学阐释;彭文钊、赵亮等在其合著《语言文化学》中分别从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民族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定型与对外俄语实践教学等方面介绍了普罗霍罗夫的社会文化定型理论。本文在分析研究“定型”在多学科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文化定型”的概念、主要功能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特点、交际类型等,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具体来讲,全文共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明确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特点;在对多学科“定型”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文化定型的定义及特点、形成原因、合理性及不可避免性、分类及功能;第二章:简述普罗霍罗夫的文化定型理论;并研究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第三章:研究正确使用文化定型的方法和对策。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的研究,帮助交际双方加深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和使用的异文化的文化定型理解和认知,掌握异文化中文化定型习得的方法与手段,扫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深层文化障碍,进而促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