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重要的致病菌,由于抗生素大规模不合理的使用,使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出现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导致大部分现有药物无效。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可以传递给其他动物和人类,不但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因此,了解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规律及耐药基因,明确其耐药机制,不但为兽医临床用药、兽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机构研制新型抗菌药物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采用国标法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了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PCR法检测了耐药基因携带和转移等情况,同时还对沙门氏菌和对应样品分离的大肠杆菌的基因型、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400份样品中共分离到大肠杆菌293株,分离率为73.3%,其中猪源136株,鸡源157株;从334份样品中共检出沙门氏菌38株,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辽宁某地病死猪内脏,为26.5%,其次是安徽屠宰场和北京农贸市场,分别为11.0%和7.0%。2.对38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检测,共得到8种类型,分别为Salmonella derby (44.7%)、Salmonella enteritidis (26.3%)、Salmonella rissen(10.5%)、Salmonella typhimurium (7.9%)、Salmonella litchfield(2.6%)、Salmonella lansing (2.6%)、Salmonella daytona (2.6%)、 Salmonella tennessee (2.6%)。使用PvuⅡ酶和EcoRⅠ酶分别对沙门氏菌和对应样品分离的大肠杆菌酶切分型,可以看出大肠杆菌的基因型明显多于沙门氏菌,而同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存在多种高度同源的基因型,来源相同的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也会出现较高的基因同源性。3.本试验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猪源和鸡源大肠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也存在差异,沙门氏菌和对应样品分离的大肠杆菌的耐药趋势相同。通过与欧盟EUCAST标准比较,发现我国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耐药严重药物的MIC分布均有明显右移现象,说明我国细菌耐药现象比欧洲严重的多。总体来说,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对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耐药比较严重,对p-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较为敏感。多重耐药现象严重,80%以上的大肠杆菌和全部的沙门氏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以7重、8重和9重耐药菌株为主。4.对沙门氏菌和对应样品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中均没有扩增到cmy、oxa、shv和tetM基因。β-内酰胺类耐药的20株沙门氏菌和19株大肠杆菌对tem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75.0%和68.4%;磺胺类耐药的30株沙门氏菌和32株大肠杆菌对sull、sul2、sul3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3.3%和31.1%、33.3%和28.1%、16.7%和18.7%;四环素类耐药的38株沙门氏菌和38株大肠杆菌对tetA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76.3%、81.6%;氨基糖苷类耐药的29株沙门氏菌和27株大肠杆菌对aadA、aac(6’)-Ib-cr基因携带率分别为34.5%和40.7%、41.4%和33.3%;氯霉素类耐药的30株沙门氏菌和24株大肠杆菌对floR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3.3%和87.5%。5.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是革兰氏阴性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15株沙门氏菌中有7株(46.7%)发生gyrA基因的Ser83Ala位点突变,2株(13.3%)为gyrA基因的Asp87Asn位点突变,4株(26.7%)同时存在Ser83Ala和Asp87Asn位点突变,2株(13.3%)同时出现gyrA基因的Ser83Ala突变和parC基因的Ser80Arg突变。17株大肠杆菌中有9株(52.9%)发生gyrA基因的Ser83Ala位点突变,5株(29.4%)为gyrA基因的Asp87Asn位点突变,3株(17.6%)同时存在Ser83Ala和Asp87Asn位点突变。6.通过floR基因的转化接合试验证明,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可在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之间转移,接合后的受体菌获得了供体沙门氏菌的耐药基因,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