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公元836年–公元907年)诗人李商隐被公认为“朦胧诗之祖”。在李商隐的603首诗中,爱情诗有百十余首,占其全部诗歌的1/6。李商隐朦胧手法在其爱情诗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双关修辞,利用隐藏在表层含义后的深层含义来抒发他的情感经历。因此,判断一个双关“婚恋双关”与否,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爱情诗中的双关;2)此双关的深层含义作为交际线索引导读者解读诗人的情感经历。通过研究李商隐爱情诗中双关的使用来解读“婚恋双关”对李商隐爱情诗写作风格的塑造。Gutt(2004:191)认为翻译的传递性要求译文与原文在“相关方面足够相似”,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他的译文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相似。至于如何判断译文与原文在相关方面相似度的大小,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所收获的语境效果和所付出的处理心力之间的关系。赵会军(2012)提出双关语用翻译量化模型来计算原文与译文“三个意义点”的重叠度,并根据重叠度的变化来判断双关翻译的对等程度。本文将关联度分为5档,分别为“不关联、弱关联、中关联、强关联和极强关联”。并尝试将关联度和量化模型中的“三个意义点”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译文与原文“三个意义点”的相似度来判断双关翻译对等程度的高低。关联度越高说明双关“三个意义点”的相似度越高,读者越不需要花费多余的处理心力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此外,通过确定双关“三个意义点”的相似度,译者在处理李商隐诗中婚恋双关所采取的5种翻译方法分别为双关译为零、保留字面义、保留深层义、保留两层意义、双关译为同类型的相同双关。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得知大部分译者更倾向于在他们的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字面义。相比之下,双关翻译的理想方法“双关译为同类型的相同双关”却只占3.2%。由此可见,大部分译者没有好好利用双关这个交际线索来重塑李商隐的爱情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文的修辞效果和诗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