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教发端于16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清教徒在改革斗争中的失势使得他们迁居北美。最初来到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清教徒试图运用契约神学来建立一座“山巅之城”,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本文立足于移民之初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殖民地十余年的政治实践历程,意在说明契约神学对这种政治实践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在导言中,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前提、研究目的,并整理了文献回顾。正文的脉络如下:文章开篇勾画出了17世纪英国清教徒的形象,阐明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当时的英国,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在反对宗教改革的的运动中,清教应运而生。清教反感国教的虚伪礼仪和繁琐教规,主张彻底净化国教,建立真正的纯洁教会。他们的政治主张为英国统治者所不容,受到政府和教会的迫害。在严酷的宗教迫害和为实现心中“纯洁梦想”的驱使下,清教徒离开英国远走北美。这一部分交代了全文的叙述背景。第二部分析了清教徒出走前为在新世界进行“神圣实验”所做的两项准备。一是极力争取英王特许状;二是修正传统的契约神学理论使之为“神圣实验”服务。特许状为清教徒走进新世界开始新实验提供了可能,是即将进行的殖民统治的基本法,而修正后的契约神学则成为清教殖民统治不断汲取的灵感来源。第三部分描绘了1630—1644年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殖民地上的政治实践。清教神学家创造性地将契约神学渗透进殖民地生活之中,使得殖民地由最初资本气息浓厚的商业公司便成了神圣纯洁的“清教共同体”。但随之而来的新环境,促使了这个虔敬的共同体悄然发生分化。自治的呼声不断高涨,结果就是马萨诸塞殖民地代议制和两院制的最初形成。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回顾了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殖民地最初十余年的政治实践历程,并得出结论:官吏和民众皆忠实地遵守了清教契约原则。官吏固守“上帝选民观”将移民之初的商业公司成功地改造成虔敬的“清教共同体”;而民众坚持的“教徒自治观”则争取到了选举权,最终促使代议制和两院制的形成。从契约神学的涵义分析,“恩典之约”意在说明“上帝选民”的正统,“教会之约”和“社会之约”则强调的是“教徒自治”的精神。所以,马萨诸塞殖民地早期的“神圣实验”表明:官吏和民众作为契约神学的践行者,两者均忠实遵守了清教契约原则,只是走上了不同的两条道路。双方的斗争为我们展现了清教契约理论的两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