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腐病是主要的马铃薯储藏期病害,在世界马铃薯主产区分布广泛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近年干腐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化学防治是对马铃薯干腐病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我国还没有一种注册用于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杀菌剂,并且系统地从田间到储藏进行实验研究干腐病的化学防治及关于马铃薯干腐病致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及报道也较少,所以很难给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治干腐病提供理论基础。为了深化人们对马铃薯干腐病化学防治的认识,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针对生产实际提出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理论和技术。本研究选取三种作用机制不同且有效成分单一的杀菌剂,分别为噻菌灵、戊唑醇和咯菌腈,以在马铃薯和其他作物上防治镰刀菌的推荐浓度为基础,设浓度梯度为推荐浓度的1/2、1倍和2倍,稀释出相应浓度的杀菌剂溶液。同时,选取我国3个马铃薯主栽品种费乌瑞它、大西洋和克新一号一级原种薯块,接种F. sambucinum并喷施杀菌剂后在储藏过程中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薯块储藏60天后,三种杀菌剂对F. sambucinum均有防治效果。此外,Duncan多重t检验(α=0.05)结果表明戊唑醇防效最好。戊唑醇推荐浓度减半后处理费乌瑞它薯块,发病率降低至16.75%,发病程度为0.3371;戊唑醇推荐浓度下处理大西洋发病率降低至10.35%,发病程度为0.1928;戊唑醇推荐浓度加倍后处理克新一号,发病率降低至8.6%,发病程度为0.1628;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在田间试验中,噻菌灵、戊唑醇和咯菌腈3种药剂按推荐浓度的1/2、1倍和2倍分别喷施到用F.sambucinum接种后的费乌瑞它、大西洋和克新一号薯块表面,观察了其对马铃薯出苗率及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咯菌腈和噻菌灵对出苗率无明显影响,戊唑醇对出苗率有明显的延迟作用,延缓出苗6天,但最后能达到最大出苗数。咯菌腈和噻菌灵对株高有促进作用,但戊唑醇对株高有抑制作用。选取噻菌灵、戊唑醇和咯菌腈三种杀菌剂对所分离出的产孢量大且分布广泛的F.sambucinum进行抗药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杀菌剂对F sambucinum菌丝生长明显有抑制效果。戊唑醇EC50值从0.1834-2.6971ug/ml;咯菌腈EC50值从0.1115-2.2088 ug/ml;噻菌灵EC50值从0.2296-1.0729 ug/ml,接骨木镰刀菌对三种药剂都没有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