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普通针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中筛选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的脊髓组织保护作用较强的刺激方法,并探讨同一刺激手段下三种不同配穴对急性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有差异,以及对SCI慢性期大鼠的功能康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ASCIS Impactor计算机程控下精确打击制作大鼠SCI模型,选择普通针刺、电针和TAES等三种不同刺激方法干预,利用BBB行为评分观察SCI大鼠后肢关节活动、负重、爬行及躯体平衡能力;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等方法观察SCI组织的显微镜下病理形态改变;TUNEL检测损SCI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从而分析不同刺激方法干预对SCI早期生理病理和功能的影响。选取不同配穴的电针(百会风府组、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等3组)干预大鼠SCI急性期,利用BBB评分观察SCI大鼠运动功能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学变化,TUNEL检测损伤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检测MDA和SOD的变化,统计分析不同配穴的电针干预对ASCI过程中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组织病理变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选取不同配穴的电针(百会风府组、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等3组)干预大鼠SCI急性期,通过BBB评分观察SCI大鼠运动功能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以观察前炎性因子包括IL-6、IL-1β和TNF-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不同配穴的电针干预对炎症反应及功能恢复的影响。选取不同配穴的电针(百会风府组、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等3组)干预大鼠SCI慢性期,、通过BBB评分观察行为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以观察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T3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不同配穴的电针干预对SCI慢性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功能康复的影响差异。结果:普通针刺、电针和TAES等在SCI急性期治疗后,BBB评分显示各组在急性期的评分变化很微弱;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及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损伤组织周围可见渗出、坏死与水肿,神经元形态显示不规则;普通针刺、电针和TAES等三组的神经元的损伤范围介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之间。TUNEL显示,模型组大量TUNEL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灰质及白质,三组治疗组中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细胞凋亡减少,尤其电针组显著。三种配穴的电针(百会风府组、大椎命门组和夹脊组)在SCI急性期治疗后,BBB评分显示各组的评分变化很微弱;与模型组比,大椎命门组和夹脊组稍有提高;夹脊组尤高。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结构完整,模型组损伤组织周围可见出血坏死;三个治疗组出血坏死较模型组轻。TUNEL显示,模型组可见大量阳性细胞表达,三组治疗组可见细胞凋亡指数均比模型组低,尤其夹脊组明显减低。与模型组比,三个治疗组SOD活性升高,MDA的含量下降。同上配穴的三组电针在另一批的大鼠SCI急性期治疗后,BBB评分显示各组的评分变化很微弱,然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运动能力均稍有提高,夹脊组尤高。损伤8h后模型组大鼠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TNF-α IL-1β、IL-6mRNA及免疫印迹显示的蛋白表达均比假手术组明显高;三个电针治疗组受损伤脊髓组织中TNF-α IL-1β、IL-6mRNA及蛋白表达均比均比模型组低;三组之间,百会风府穴组最高,大椎命门组其次,夹脊组最低。在大鼠SCI慢性期,同上配穴的三组电针治疗后,BBB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除百会风府组造模后第一天无差别,其他各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后各时段运动能力均逐步提高;三组间,夹脊组评分最高,大椎命门组次之,百会风府穴组最低。三组电针在造模后7周检钡BDNF和NT-3的mRNA及免疫印迹显示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三组间,夹脊组最高,大椎命门组次之,百会风府穴组最低。结论:1.普通针刺、电针和TAES均减轻大鼠SCI所致急性损伤,保护脊髓组织,减少SCI后细胞凋亡;其中尤其电针减少的作用较强,且提高早期微弱的运动能力。2.电针刺激不同配穴的三个治疗组,对SCI急性期大鼠均有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及减少细胞凋亡等神经保护作用,改善微弱的运动能力;其中夹脊组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最强,大椎命门组其次,百会风府组稍弱。3.对SCI慢性期大鼠,三种配穴电针治疗均通过增加损伤局部脊髓的BDNF、NT-3的表达,促进的神经修复和功能康复;夹脊组作用最强,大椎命门组其次,百会风府组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