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职权合理配置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羁押制度的弊病和改革路径。我国的羁押制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羁押的审查、羁押期限的延长、羁押场所的管理以及羁押的救济等方面。晚清和民国时期我国曾引入过近代意义上的羁押制度,但该制度于新中国建立后被废弃。制度上的空白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共同因素造成了我国羁押制度目前的局面。参考关于羁押制度的主流观点和国外的一些共通做法可以发现,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羁押制度都是以司法权为核心来配置职权的,并在原则上倾向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益,将羁押作为一种“最后的手段”。因此,有许多研究都认为我国的羁押制度也应当围绕司法权来构建。以司法权为核心来配置羁押制度的各项职权总体上来说是合理的,司法权的中立性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益。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司法权在羁押制度中的作用也存在短板。由于司法权以一种二元体系为判断标准,使其在一些条件模糊的情况下具有不充分性。在羁押制度中,这种不充分性主要表现在对羁押审查时的危险性预测上。因此,以围绕司法权构建的羁押制度在优化职权配置时需要进一步拆分权力,并将利益权衡作为司法权二元判断的补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也从职权配置优化的角度对羁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由于考虑到我国羁押制度与国外成熟的制度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造时应当循序渐进。本文将我国羁押制度的改革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围绕司法权来配置羁押制度的各项职权,这一步主要为了解决我国羁押现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自侦自羁、超期羁押等。此外,本文还认为应当将司法行政机关引入羁押制度中承担羁押场所的管理职能。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羁押制度职权配置进行优化,主要目标是拆分羁押的司法审查权,由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及社会民众等多个主体参与到审查程序中来,降低司法权的二元判断比例,通过利益权衡的方法追求羁押审查的合理化。同时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接近国外保释制度的羁押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