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蚧虫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大多数种类是农林、果木和花卉的重要害虫。它们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的汁液为食,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蚧虫表面具有多种蜡腺,分泌蜡质,覆盖在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使得化学防治颇为困难。应用昆虫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实现蚧虫可持续控制的重要途径,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 (Zimmermann.) Gams & Zare是蚧虫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本文选择一株对蚧虫具有高致病力的蜡蚧霉菌株No.V3.4504(最初从蚧虫上分离),研究蜡蚧霉对蚧虫的致病力及蚧虫受蜡蚧霉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利用病原真菌防治蚧虫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内容包括(1)蜡蚧霉菌株No.V3.4504大7种不同基质上继代培养,对其菌落特性、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2)蜡蚧霉在沙里院褐球蚧和日本龟蜡蚧表皮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胞外脂肪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以及两种蚧虫表皮脂肪的含量;(3)蜡蚧霉侵染朝鲜毛球蚧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如下:1.蜡蚧霉菌株No.V3.4504在7种培养基上分别继代培养多代,通过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发现在PDA培养基(A)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B)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分别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平均分别达到2.13-2.16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最高,为2.92-3.08U/g和1.42-1.45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2.用蜡蚧霉菌株No.V3.4504的分生孢子悬浮液7×107孢子/mL分别接种到沙里院褐球蚧及日本龟蜡蚧的表皮培养基上,观察培养基上菌株的生长状况,同时测定脂肪酶活力的变化及表皮脂肪含量。发现在沙里院褐球蚧表皮培养基上菌株No.V3.4504的菌丝生长旺盛;菌株在沙里院褐球蚧表皮培养基上,脂肪酶活性在第6d为最高峰,活性为0.117 U/g,在日本龟蜡蚧上是第7d达到最高峰,活性为0.442U/g;菌株在两种蚧虫表皮培养基上脂肪酶活性差异较大,日本龟蜡蚧表皮培养基上的脂肪酶活性比沙里院褐球蚧上的高3倍多;测定两种蚧虫表皮脂肪的含量,发现在日本龟蜡蚧表皮的脂肪含量是沙里院褐球蚧的2倍多,表皮脂肪的含量与脂肪酶的活性高低成正比。3.用蜡蚧霉菌株No.V3.4504孢子悬浮液接种朝鲜毛球蚧,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蜡蚧霉对蚧虫的侵染过程和致病途径,发现蜡蚧霉主要通过穿透该蚧虫体壁或从裂缝处直接侵染虫体,其中口器和足的基部、体缘区、气门、阴门区以及肛板周围是虫体最易被侵染的部位,菌丝可以穿透虫体背面的蜡层入侵。蜡蚧霉对朝鲜毛球蚧的侵染过程如下:接菌后24 h,粘附于蚧虫体壁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进一步延伸形成菌丝;48 h后,菌丝前端长出侵染钉穿透体表,同时沿寄主体壁生长,侧向分枝或横向生长不断的深入蚧虫体壁。菌丝穿透表皮层后即进入真皮层,真皮层内含有大量的腺体细胞,菌丝入侵腺体细胞可以被观察到,最终蚧虫体壁被穿透,同时菌丝在虫体上不断的增长繁殖,肛门周围被大量的菌丝及孢子覆盖;接菌72 h后,许多菌丝已经完全侵入虫体,虫体腹面着生大量菌丝和孢子,背面菌丝突破蜡层,整个虫体被一层厚厚的菌丝层覆盖。观察虫体内部组织病变发现,菌丝穿透体壁后侵入血腔。在血腔内菌丝以芽生孢子的形态入侵血细胞。菌丝在血细胞里大量的繁殖,使血细胞出现空泡;菌丝侵肌肉纤维,肌肉纤维疏松且与周围组织分离;消化道被破坏,肠道和滤室都出现芽生孢子,内部都出现空洞;神经节内部也有病菌侵入。最后,虫体内充满大量的菌丝和孢子,内部器官被消耗分解,虫体萎缩,明显发黑干煸,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