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var.latifolia Miq是败酱科缬草属植物,以根茎入药,有清热止泻、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在自然条件下宽叶缬草繁殖系数低、生长缓慢,想要实现规范化种植,就必须从种子种苗及栽培措施等方面入手。本研究从种子种苗质量控制、栽培措施择优两个方面开展宽叶缬草的栽培试验工作,从中药农业角度,探索能提高宽叶缬草产量及生物活性成分挥发油含量的人工培育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成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种子呈黄褐色;二是种子顶部的冠毛展开。种子呈长圆状卵形,体积小。在宽叶缬草种子发芽过程中,温度比光照更关键,最佳发芽条件为10-15℃,无光照。2、以根重和根粗两个特征指标对宽叶缬草种苗(剔除地上部)进行分级,将宽叶缬草种苗分为三个等级,即I级苗根重≥13g,根粗≥3mm;II级苗根重6-13g,根粗2-3mm;III级苗根重1.5-6g,根粗2-3mm。通过产量和质量确保分级的合理性,本试验中不同等级的宽叶缬草种苗对地上部生长无明显的影响,对产量及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等级越高的种苗出苗率越高,产量也越高,挥发油提取率及成分含量也越高,说明本次试验宽叶缬草的种苗分级是合理的。本研究中,I级苗和II级苗的出苗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等都远远高于III级苗。因此,在宽叶缬草的生产中,为保证产量与质量,建议选择I级苗、II级苗。3、宽叶缬草种植密度为A2(0.25×0.3m)即133333株/hm2时产量最高,A1(0.2×0.25m)即200000株/hm2次之,在133333-55555株/hm2之间,随着密度的降低产量逐渐降低,说明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宽叶缬草种植。栽培密度对宽叶缬草挥发油提取率和多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除A4浸出物的含量最高外,挥发油成分、乙酸龙脑酯和总黄酮含量均为A2(0.25×0.3m)最高。A2密度下宽叶缬草的产量及主要有效成分都较高。因此,在宽叶缬草的生产中,为保证产量及质量,建议选择0.25m×0.3m的行株距种植。4、氮磷钾配施对宽叶缬草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有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未施肥处理。施肥13(N1P2K1)处理即氮肥172.5kg/hm2,磷肥330kg/hm2,钾肥108.75kg/hm2的叶片数、茎数、单株重、根重、产量均为最高,且产量达到11402.22kg/hm2,对比未施肥条件增产了246.36%。施肥对宽叶缬草不同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对多糖和浸出物含量无明显影响,施肥9(N2P2K1)挥发油提取率最高,施肥12(N1P1K2)有利于乙酸龙脑酯等挥发油成分含量的积累,施肥14(N2P1K1)有利于总黄酮含量的积累。但从产量考虑,可以选择施肥13(N1P2K1),施肥13处理下的宽叶缬草品质较稳定,其主要的挥发油成分乙酸龙脑酯为50.25%,也高于文献标准33.73%。5、移栽期B1(12月11日)的叶片数、茎数、单株重、根重、产量等均为最高,且随着移栽时间的延后茎叶数和产量等逐渐降低。不同移栽期对宽叶缬草不同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移栽期B3(1月27日)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移栽期B4(3月10日)总黄酮含量最高,移栽期B1(12月11日)浸出物含量最高,但不同移栽期对宽叶缬草的乙酸龙脑酯等挥发油成分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产量考虑,建议选择B1(12月11日)移栽。6、土壤含水量对宽叶缬草的地上部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均表现为T3(土壤含水量50%-55%)>T2(土壤含水量为25%-30%)>T1(土壤含水量为10%-15%)。当土壤含水量处于T1水平时,严重影响宽叶缬草生长,导致其产量降低甚至是死亡,但当土壤含水量达到T2、T3水平时,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在种植宽叶缬草时,需保持土壤含水量在50%-55%水平,多浇水,但不能造成田间积水。7、结论:在种植宽叶缬草时,应选择I、II级种苗,保证出苗率;注意移栽时间,在年前最适宜;应合理密植,平均133333株/hm2;还要注意水肥管理,施肥水平为N 172.5kg/hm2,P2O5 330kg/hm2,K2O 108.75kg/hm2;多浇水,保证土壤含水量,但不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