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为指导,在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间,运用电导法经络测量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观察人体经络能量、寒热分布随四时节气更替而变化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先天运气禀赋理论,对不同运气禀赋分组人群的健康状态倾向予以群体化辨识,以期通过经络值波动和红外热图差异验证“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从而为《内经》运气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广州市内就读的相对健康在校女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把所有受试者的出生年份进行干支纪历转化,以出生年份的地支三阴三阳属性将先天运气禀赋划分为寒湿组、燥热组、风火组三组。运用电导法经络测量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在2019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前后5天内,采集受试者的十二经络井穴、原穴经络值和红外热像图谱,以“阴阳五行”为纲,以“观象测藏”为法,通过分析经络能量的左右、上下、表里、阴阳的四时波动,观察红外热像的典型寒热特征分布,初步探索人体气血阴阳随四时节气更替而变化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0位健康女性受试者,其中,燥热组31人,寒湿组32人,风火组27人。1.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趋势2019年秋分的井原穴测量值高于春分、夏至、冬至三气。其中,十二经络井穴整体呈现“春秋高,夏冬低”的四时变化趋势。十二经络原穴除三焦经、心经和肝经具有“夏秋高,春冬低”的特征外,其余诸经呈现“春秋高,夏冬低”的四时变化趋势。2.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特征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均表现为少阳经左侧井穴(左三焦井、左胆井)的高值和左三焦经原穴的低值,以及大范围的“左低右高”、“手低足高”、“井低原高”、“阴高阳低”的经络测量特征。①左右比:除三焦经井穴、胆经井穴、肾经原穴具有“左高右低”的特征外(左三焦井>右三焦井、左胆井>右胆井、左肾原>右肾原),其余诸经穴整体呈现“左低右高”的四时特征。②手足比:除左少阴井、右少阴原、左太阳原具有“手高足低”的特征外(左心井>左肾井、右心原>左肾原、左小肠原>左膀胱原),其余诸经整体呈现“手低足高”的四时特征。③井原比:除左三焦经、左胆经、左心经、右肾经具有“井高原低”的特征外(左三焦井>左三焦原、左胆井>左胆原、左心井>左心原、右肾井>右肾原),其余诸经整体呈现“井低原高”的四时特征。④阴阳比:除左厥阴少阳经井穴、右少阴太阳经原穴具有“阴低阳高”的特征外(左心包井<左三焦井、左肝井<左胆井、右心原<右小肠原、右肾原<右膀胱原),其余诸经整体呈现“阴高阳低”的四时特征。3.健康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趋势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均表现为肝经不通、肩颈热甚、三焦经不通高频发生的共性特征;具体对比而言,春分节气较少发生心包经不通;夏至节气较多发生三焦经不通;秋分节气较多发生督脉不通、肩颈热甚;冬至节气较多发生左侧小肠经凉,较少发生督脉不通。4.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趋势特征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寒湿组的井原穴测量值较燥热组、风火组相对偏高。其中,春、秋“二分”节气,燥热组的井原穴测量值相对偏低;夏、冬“二至”节气,风火组的井原穴测量值相对偏低。①春分:燥热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寒湿组、风火组降低,其中,与风火组相比,燥热组的左肾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夏至:风火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燥热组、寒湿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秋分:燥热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寒湿组、风火组降低。其中,寒湿组的井穴测量值较高,风火组的原穴测量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冬至:寒湿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燥热组、风火组升高,其中,与风火组相比,寒湿组的左右大肠原、右心原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在红外热像中,寒湿组较易发生皮肤花斑、大腹凉、肝经不通、肩颈热甚、左侧小肠经凉的寒热偏离形态;燥热组较易发生三焦经不通、督脉不通、胃经不通的寒热偏离形态;风火组除较易发生心包经不通的寒热偏离形态外,其余红外热像特征均发生频次较少。①春分: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肝经不通、左侧小肠经凉的频次显著减少(P<0.05)。②夏至: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肩颈热甚的频次显著减少(P<0.05)。③秋分: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左侧小肠经凉的频次显著减少(P<0.05)。④冬至: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肝经不通和督脉不通的频次显著减少(P<0.05)。结论:1.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随四时更替而波动,这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四时节律以及2019年“风火合德、逆春反夏、秋容冬温”的气运变化存在一定关联性,符合“天人相应”的特点。2.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反映人体寒热虚实的状态,这与2019年寒湿组木抑表困,燥热组土气薄弱、风火组疏泄太过存在一定关联性,可印证“天人加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