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聚醚砜(PES)膜改性中常出现的使用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共混技术以及电化学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eATRP)技术在 PES膜表面构筑稳定性功能链段,研究改性膜的血液相容性。(1)共混改性技术。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多支链结构的树枝状嵌段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b-聚甲基丙烯酸大分子-b-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b-P(AE-g-PMMA)-b-PVP),以其为添加剂与 PES发生液-液相转化共混制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手段表明,共聚物在膜表面发生了自组装;血液相容性测试表明,改性膜表面血小板粘附数量减少、凝血时间(APTT)延长,未发生溶血;膜通量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膜的纯水(PBS)和蛋白(BSA)通量、回复率均提高,显示 PES膜良好的抗蛋白污染能力。(2)采用SI-eATRP技术。首先配制反应电解液,通过电流时间(CV)曲线确定最佳反应电位,然后将带有活性位点 PES膜固定在反应电极上,对电解池施加一定的电压,使单体在PES膜表面发成接枝反应。FTIR和XPS结果证明聚合物链段成功接枝在PES膜表面,并且能有效控制链段的结构和数量;对改性聚醚砜膜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评价,APTT实验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PES膜的血液相容性增加。本论文的创新性在于,通过共混改性技术和SI-eATRP技术改善了聚醚砜生物医用膜材料的稳定性;共混改性技术利用的是树状聚合物的稳定结构,而 SI-eATRP技术中功能链段和膜形成了牢固的共价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