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复制家兔腹泻模型,以家兔小肠推进率为指标,验证针刺对腹泻的有效性,以此为切入点,比较腧穴之间的差异性与协同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家兔针刺前后小肠组织形态、小肠组织中SP、VIP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针刺干预腹泻模型家兔小肠运动的调节作用机制,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长耳白家兔80只,体质量为2~2.5 k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大肠俞组、曲池组、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单侧取穴)、曲池+上巨虚组(单侧取穴),每组10只。采用灌服番泻叶方法制作家兔腹泻模型,天枢组、大肠俞组、曲池组、上巨虚组取双侧穴位进行针刺,天枢+大肠俞组、曲池+上巨虚组取单侧穴位进行针刺,按60次/min的频率以手行针1min,留针20min,每10min行针1次,连续3 d。正常组正常饲养,不造模,不针刺,模型组只进行模型复制不进行针刺治疗。于末次治疗后一小时,每组按20 ml/kg灌胃量灌服半固体碳末营养糊。10min后予气体栓塞法处死家兔,再迅速开腹取小肠,从幽门处将小肠依次剥离后平铺于白纸上,测量幽门至回盲瓣处全长并记录,再测量幽门至首次出现半固体碳末营养糊处的距离并记录。以后者距离占前者距离的百分比作为小肠推进率。并取相应位置长1 cm小肠组织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用于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针刺单穴对小肠推进率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小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小肠推进率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P<0.01)、大肠俞组(P<0.01)、曲池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除针刺上巨虚组对抑制腹泻家兔小肠推进率无明显影响外,其余各组均使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其中天枢组对家兔小肠推进率降低最为显著,大肠俞组次之。(2)针刺单穴及相应穴组对小肠推进率影响:与模型组比较,曲池+上巨虚组(P<0.01)明显降低腹泻家兔小肠推进率;与曲池组比较,曲池+上巨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枢+大肠俞组显著降低腹泻家兔小肠推进率;与天枢组、大肠俞组分别比较,天枢+大肠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光镜下,正常组小肠结构完整,黏膜绒毛完整,无明显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小肠结构不完整,肠壁变薄,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有炎细胞侵润,微绒毛萎缩、脱落,细胞间连接结构有缺损现象;治疗组小肠黏膜病理形态显著改善,黏膜仅轻度肿胀,结构清晰,绒毛基本无脱落。(4)小肠组织VIP,SP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VIP、SP免疫细胞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天枢+大肠俞组小肠组织VIP、SP免疫细胞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结论:(1)针刺可以抑制腹泻状态下家兔小肠的运动,且针刺效应的发挥与针刺腧穴的特异性密切相关,针刺可用于腹泻的治疗。(2)针刺对腹泻的治疗效果与针刺腧穴的配伍协同作用相关,通过腧穴配伍协同效应,能更好的发挥了针刺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3)针刺可以用于治疗腹泻可能与改善受损的小肠粘膜的病理损伤有关。(4)针刺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小肠组织中VIP、SP免疫细胞阳性表达水平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