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OCT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lthy,DRP)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观测效能及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
方法:将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共132例217眼按临床分期分为4组:无DRP组(B组)、背景期DRP组(C组)、增殖前期DRP组(D组)、增殖期DRP组(E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按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tls detachment,PVD)的状态分为三型:Ⅰ型:无PVD;Ⅱ型:部分性PVD;Ⅲ型:完全性PVD。所有对象均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B超、OCT方法观察各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比较各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及各组DRP患者PVD的发生率,分析PVD状态与各期DRP的关系并观察D、E两组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PVD状态的变化
结果:
1、PVD检出率:B超检查组与OCT 检查组的检出率分别为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检查组的74.4%与96.1%。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较OCT与B超检出率为高,且OCT较B超检出率高,但三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O.05)。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病程中PVD发生率:A组4眼,占7.6%;B组7眼,占13.7%;C组9眼,占18.7%;D组29眼,占48.3%;E组30眼,占51.7%。D、E组与A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PRP治疗前后PVD状态变化:
增殖前期:PRP治疗前后发生完全性PVD的患眼分别为10眼(16,7%)与23眼(38.3%),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增殖期:PRP治疗前后发生完全性PVD的患眼分别为7眼(12.1%)与19眼(32.8%),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OCT观察屈光介质清晰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较B超有优越性,但是B超可应用于屈光介质不清晰的患者,二者相互补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观察界面的状态。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合并存在异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其中玻璃体后脱离的状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相关,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有利于延缓或阻止病变进展。
3、全视网膜光凝术能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可诱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