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短缺等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末端治理的方式,从决策源头识别可能的资源环境问题。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作为一项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决策辅助制度,被认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目前中国SEA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随着SEA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其在理论、技术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实施的有效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其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也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学术界与实践工作者对于其在决策和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价值与效果的认同度不尽相同,甚至有认为SEA的推行并不成功,多数成为规划的通行证,流于形式。SEA的有效性自提出以来一直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国际上以“质量、程序”为核心的研究重点忽略了SEA的功能价值、效果等方面。而对SEA的有效性评估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研究框架,这也使得SEA尽管在宣传导向上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规划决策的实践导向却较为有限。SEA自身制度的有效性、实施效果以及有效性影响因素机理等问题,直接决定着其存在的价值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SEA发展的前景与方向。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在如下四方面进行了拓展研究:第一,对SEA有效性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行解析,深入剖析SEA有效性的理论内涵、制度系统以及功能定位。认为SEA制度系统的演变由制度变迁系统、制度实施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个子系统啮合而成;提出SEA的“功能”理解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二是对SEA功能的定位(需求),即人们对其发挥各种功能的需求和重视程度,是SEA被赋予的功能;三是SEA功能的发挥,即其所具有功能的最终的发挥效果和作用。第二,基于SEA的“制度环境—理论研究—管理系统—应用实践”分析框架,从两个角度对SEA的运行现状与效果开展研究:(1)中国SEA的有效性剖析。通过对SEA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从制度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对中国SEA的运行现状效果进行剖析;(2)对中国SEA实施有效性的问题和发展瓶颈进行诊断。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制度建设、部门协调合作、管理机制、公众参与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对中国SEA的问题和瓶颈进行分析诊断。第三,以SEA有效性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在已有的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梳理,提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针对SEA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影响SEA有效性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间的影响机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影响中国SEA的八个公因子,即部门决策机制的合理性、数据信息的可靠性、管理方式的有效性、法律规章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决策者的环境意愿、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评价机构的能力建设等。并通过路径分析回归统计方法,探讨不同影响公因子间的关系。第四,构建我国SEA有效性评估的整合框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国家地区背景层面以及具体操作层面,尝试性构建了SEA"理想的有效性评估框架”。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特点以及后续研究的开展,构建适用于我国SEA发展的“有效性评估三角框架”,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法律支持→具体过程(操作与应用)→实施结果→实旌效果→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估方法,分析SEA的有效陛。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了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SEA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滨海新区SEA的有效性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和实证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动态的中国SEA有效性评估的指标计算模型和测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SEA有效性定量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SEA的应用发展及有效性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SEA作的完善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