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术前静注咪达唑仑与父母陪护对预防学龄前儿童耳鼻喉手术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父母陪护组(P组)与对照组(C组),M组在麻醉诱导前5分钟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mg/kg,P组由父母陪护麻醉诱导,C组术前不静注咪达唑仑,麻醉诱导无父母陪护。观察指标包括:麻醉诱导前用改良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记录患儿焦虑评分、用诱导期合作评分(ICC)记录诱导时患儿麻醉诱导合作评分;记录入手术室时(T0)、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气管拔管时(T5)、出PACU时(T6)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Steward评分为5分以上时间、PACU滞留时间、麻醉时间;拔管后记录儿童麻醉后躁动(PAED)最高评分及改良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m-CHEOPS),麻醉护士对小儿steward评分,评分为5分以上送出PACU;手术后1周用术后行为量表(PHBQ)电话随访患儿父母,评估患儿术后行为改变情况。结果:1.三组患儿的PACU滞留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mYPAS评分、ICC评分、PAED评分三组患儿M、P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PAED评分>16分)例数比较C组3(15%)、M组2(10%)、P组2(10%)。术后行为改变(PHBQ评分>0)例数比较C组8(40%)、M组4(20%)、P组6(30%)。3.三组患儿mYPAS评分与ICC评分、PAED评分、PHBQ具有相关性(P<0.01);PAED评分与PHBQ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1.术前静注咪达唑仑可减少麻醉诱导前焦虑水平,增加麻醉诱导合作度,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少术后行为改变,但并不延长其在PACU的滞留和麻醉管理时间。2.父母陪护可减少麻醉诱导前焦虑水平,增加麻醉诱导合作度,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少术后行为改变。3.术前静注咪达唑仑与父母陪护相比增加睁眼时间,减少术后行为改变;但PACU滞留时间和麻醉管理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焦虑与麻醉诱导合作度无统计学意义。4.术前焦虑与麻醉诱导合作评分、躁动评分、术后行为改变相关,躁动评分与术后行为改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