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戊荪的《<论语>新译》出版于2010年,此译本广借前人佳作之光,又囊括了新时代的特色,而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本文以阐释学为视角对此版本进行分析,并探索此版本中的翻译策略。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主要包含前理解、视域融合、阐释学循环和效果历史四项内容。前理解是理解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是人在理解新事物之前已有知识、价值观、立场等;视域囊括了理解者在开始理解之前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视域融合侧重解构理解的过程;阐释学循环是新旧视域发生多次融合的循环,是长期反复的前进过程;而效果历史则是阐释学循环造成的结果。在翻译活动中,源语文本、译者、目的语文化多个视域发生融合。而时空差距,文化差异及译者主体等变动因素导致不完全的视域融合。这部分的处理手法就表现出异化与归化之分。而针对时代带来的新变化,译者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新策略。本文采用诠释学理论,对此版本翻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研究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有否创新及这些策略的效果等问题,旨在挖掘此版本中可复制的价值。研究发现:(1)林戊荪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处理正文本以达成视域融合。确切来说,对于《论语》中易理解、易解释及不可解释的部分,林戊荪采取异化策略,主要表现在: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古代器具、活动、单位等)、句子、文化、风格等,通过音译与直译,保持原文语言的文化特质。这部分内容内涵有限,异化不但不会影响原文意义,特殊的形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而对难懂的部分,如表达简洁却内涵深刻的核心概念词,则以归化策略为主,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及概念加以表达与解释。(2)科学安排副文本。序言提供详细完整的背景信息,解释争议观点,帮助读者做好知识与心态的准备。正文被置于适当的语境下,阅读就顺畅、自然;数量少,内容简的脚注、文内隐注、文内夹注等方式,填补正文中翻译的语义空白,同时通过注释将文中纷杂的信息简化分类,既不削弱读者阅读的信心、耐心,又能补充必要信息。(3)林戊荪采取“碎片化”阅读的策略,以轻巧、灵活的方式展现了厚重文本,主要通过义项近译及文末索引,整合归纳同类信息。林戊荪版本的《论语》在正文本中灵活结合运用异化、归化策略,在副文本中搭配使用厚翻译、碎片化策略,正副文本相辅相成,传达原文思想的同时,兼顾梳理目的语文化的对源语文本的理解难点,最大化地实现了视域融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