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容、松山磁极倒转(B/M)在黄土中记录在代表冰期的L<,8>层中,而在深海古地磁记录中则位于代表间冰期的氧同位素第19阶段,存在一个"错位",Zhou & Shackleton(1999)和周力平等(2000)根据中国、中亚、中欧L<,8>层黄中的B/M界线也存在一定的"错位"认为:海陆"错位"是由于黄土中有强烈的沉积后剩磁(PDRM)作用,使地磁场倒转记录在地表以下0.5~3m深处;三地黄土间的B/M界线"错位"是由沉积环境不同,PDRM作用深度存在差异造成的.但是由于以往的磁性地层研究中很少涉及黄土中有无PDRM问题,对此更缺乏深入研究,因而他们无法从剩磁形成机制角度对"错位"问题给予进一步的解释.该文就是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典型黄土的微结构、超微结构,探索黄土PDRM(碎屑部分)的形成机制,并从PDRM形成机制角度找出黄土中B/M界线的记录深度.该文从黄土微结构、土壤微结构以及降水入渗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剩磁载体颗粒在干燥、浸水条件下的赋存状态、运动方式的研究,对于粉尘如何变成黄土,黄土中粗、细颗粒如何连结形成微结构,微结构如何破坏、重建等关于黄土中PDRM形成机制的问题获得了一定的认识,研究发现:初次降雨在粉尘形成黄土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剩磁载体颗粒的锁定方式主要不是"卡"而是"粘";结构调整,特别是降雨引起的土结构变化可使少量剩磁载体颗粒释放、重锁,顺地磁场重新定向,此为PDRM的主要成因;剩磁载体颗粒的释放、重锁量与结构调整幅度和孔隙比变化值成正比,随埋深增加以指数级衰减.在此基础上该文求得的中国黄土中地磁场倒转的记录深度值(1)为0.3~0.5m,此结果在通过研究现代过程或微玻陨石层所得1值的范围内;此外,该文研究得到的中国、中亚、中欧黄土中1值的变化趋势与"错位"方向一致,说明从微结构角度分析黄土中PDRM形成机制所得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用性.最后,该文针对1值进行了专门探讨:提出地磁场倒转在沉积物中的记录模式;根据模式推导出求解1值的公式;设计了测定1值的实验;给出制作、使用1值表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水下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