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滑膜增殖性病变,进而形成慢性滑膜炎,破坏关节软骨,导致进行性的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该病的显著特征是滑膜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后者可进一步导致滑膜、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的损害,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仍是目前噩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很多,如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基因治疗、生物治疗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上述方法的临床特异性、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及价格昂贵等仍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理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糖皮质激素一直作为最强效的抗炎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仅在RA急性发作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治疗以单一大关节表现为主的RA也有较好的疗效。最近研究认为其抗炎作用除传统的直接抑制炎症反应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抑制体内炎症介质NO的生成,而NO是RA发病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②调节细胞功能和存活,能够促进滑膜细胞凋亡。③诱导Th2型细胞因子的合成,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合成,调节Th1/Th2型细胞间的平衡。得宝松<WP=4>(Diprospan)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由倍他米松磷酸钠及其衍生物二丙酸倍他米松组成。并且二丙酸倍他米松注射后难以溶解,是一个供缓慢释放的储库,这使得宝松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在临床上应用效果显著优于醋酸波尼松龙等其他同类药物。本实验采用目前最接近人类RA的兔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用得宝松关节内注射治疗,并与同法注射醋酸波尼松龙及生理盐水比较,以探讨得宝松治疗兔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和机制,为指导得宝松治疗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成年日本大耳白兔72只,体重2~3kg。用卵清蛋白5mg配以完全弗氏佐剂0.25ml配成0.5ml进行第一次皮内注射(背部或臀部);一周后以卵清蛋白5mg和非完全弗氏佐剂0.25ml配成 0.5ml进行第二次皮内注射;两周后双膝关节内注射卵清蛋白溶液0.5ml(10mg/ml),注射一周后膝关节即出现典型的实验性关节炎表现:关节肿胀,皮温升高,皮肤充血,严重的关节周围红斑,甚至青紫斑。诱发兔双膝关节的佐剂性关节炎。上述制备的72只兔随机等分为三组(每组24只):得宝松组(A组),双膝关节内各注射得宝松1ml(各1mg);醋酸波尼松龙组(B组),双膝关节内各注射醋酸波尼松龙1ml(各10mg);空白对照组(C组),双膝关节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ml。1每组各随机抽取兔6只,共18只。分别进行①观察兔膝关节外观改变及2周处死后关节腔内的情况。②分别于注射治疗前和注药后2周测量髌骨上缘处双膝关节的<WP=5>周径。③于用药后2周处死后取髌上囊处部分滑膜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10μm切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各组滑膜改变情况。④于注药前和注药后2周处死前分别抽取双膝关节灌洗液(每次用注射器将生理盐水2ml注入关节内,反复抽出注入,冲洗1分钟,然后抽出1ml,于-20oC保存),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灌洗液中NO浓度。2将剩余兔分三批分别于关节内注药后1、2、3日各组各随机抽取6只处死,切开膝关节腔取髌上囊处滑膜(至少1克),置于70%乙醇中固定,4oC冰箱保存。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滑膜细胞凋亡率。3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Newman-Keuls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P<0.05认为有差异显著,P<0.01认为差异非常显著。结果:用药后2周时,对照组膝关节明显肿大、持续水肿、皮肤充血,皮温升高,活动度很小,关节周围红斑甚至青紫斑。与对照组相比,得宝松组和醋酸波尼松龙组各关节肿胀程度减轻,活动度增大,皮肤充血减轻,皮温有所下降。得宝松组又明显优于醋酸波尼松龙组。打开关节后对照组可见髌上囊和两侧间沟处滑膜充血、肥厚,关节腔内可见许多坏死脱落的滑膜组织,软骨表面失去光泽,局部凹凸不平,尤以胫骨承重面为重;醋酸波尼松龙组上述病变有所减轻,关节软骨表面<WP=6>光滑;得宝松组髌上囊和两侧间沟处滑膜轻微充血肿胀,关节液清亮,仅有少量坏死脱落的滑膜组织,未见软骨破坏和滑膜血管翳形成。治疗前A、B、C三组髌骨上缘处膝关节周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A:11.83±1.15,B:11.83±0.78,C:11.74±0.78)。A组膝关节周径由治疗前11.83±1.15减至治疗后的10.56±0.90,P<0.01;B组膝关节周径由治疗前11.83±0.78减至治疗后的11.13±0.88,P<0.05; C组膝关节周径注射前后无改变,P>0.05。治疗2周后,A组膝关节周径小于B组和C组,P<0.01; B组又小于C组,P<0.05(见表1、图1)。注药后2周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膝关节的滑膜由滑膜衬里层、浅表微血管网和滑膜下层组成。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慢性炎症伴急性炎症表现。其中对照组:滑膜衬里层细胞增生,超过10层,有较多的乳头样突起、单核细胞浸润,微动脉扩张、微静脉淤血,血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滑膜下层有大量炎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