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3个东北地区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直播条件下不同品种产量形成、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于沈阳地区旱直播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通禾833(弯穗型)、铁粳7号(直立穗型)、沈稻506(半直立穗型)3种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直播条件下5个行距(15.0cm、17.5cm、20.0cm、22.5cm、25.0cm)水平下产量、光合特性及倒伏性状的影响,为确定适宜行距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不同直播粳稻品种产量、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的比较13个品种在2015年、2016年产量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后者高于前者,2015年产量顺序为:吉农大878>沈稻171>沈稻403>沈稻422>沈稻632>沈稻305>铁粳7号>沈稻529>吉大6号>平安13>元丰6号>沈稻631>沈稻159,最高比最低产量高出22.1%;2016年产量顺序为:吉农大878>沈稻171>沈稻422>沈稻403>沈稻632>沈稻305>铁粳7号>沈稻529>沈稻159>吉大6号>平安13>元丰6号>沈稻631,最高比最低产量高出24.9%,产量最高的品种对应的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也相应较高。本研究的13个品种,吉农大878、沈稻171、沈稻422、沈稻403总体表现较好,沈稻171较高的拔节期茎蘖数、其他3个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成穗率,使之4个品种均有相对较高的有效穗数;此外4个品种还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等良好个体的生理特性;在植株生育后期,抽穗-成熟4个品种表现较高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净同化速率、光合势。综上所述,较高的有效穗数,良好的光合物质生产、分配能力,多个因素协调发展是直播稻获得高产的关键。2.行距对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禾833、铁粳7号、沈稻506的产量随着行距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个品种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22.5cm、17.5cm、20.0cm行距,分别为10262.1kg/hm2、11037.2kg/hm2、10189.8kg/hm2,且显著高与同一品种其他行距水平。通禾833在15.0cm行距、铁粳7号在25.0cm行距、沈稻506在25.0cm产量最低,9514.9kg/hm2、9597.6kg/hm2、9528.7kg/hm2,同时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结实率差。3个品种产量最高的处理,其有效穗数、结实率也最高,且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水平,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及千粒质量变化不大。播种量相同情况下,不同穗型品种应选择不同行距,协调行内,行间的竞争,个体长势优良,保障有效穗数、结实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从而达到高产的目标。3.行距对不同穗型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穗型品种在不同行距下群体结构不同,直立穗型品种铁粳7号适合较小行距(17.5cm),弯穗型品种通禾833适合较大的行距(22.5cm),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06适合中间行距(20.0cm)。3个品种内苗期茎蘖数各行距差异均不显著,成熟期行距间有效穗数差异显著;通禾833在稍大行距、铁粳7号在稍小行距、沈稻506在中间行距有较好的阶段物质积累,这与3个品种产量趋势一致;不同行距配置下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先增加后减小,且剑叶、倒二叶趋势一致,最高值分别出现在通禾833的22.5cm行距、铁粳7号的17.5cm行距、沈稻506的20.0cm行距。4.行距对不同穗型品种倒伏性状的影响本研究的3个品种倒伏系数而言:弯穗型>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型、蜡熟期>乳熟期。在2个时期3个品种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均表现为N1>N2>N3;倒伏系数表现为N3>N2>N1。通禾833的2个时期各节间抗折力最高均出现在22.5cm行距,基部节间弯曲力矩亦如此,倒伏系数最大在15.0cm行距,且表现为行距增加倒伏系数减小的趋势;铁粳7号2个时期各节间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最高值在17.5cm行距,行距最大倒伏系数最高,且部分达到显著水平;沈稻506在2个时期各节间的节间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最高在20.0cm行距,乳熟期倒伏系数最大值出现在15.0cm行距,蜡熟期出现在25.0cm行距。弯穗型适当增加行距,直立穗型适当降低行距,保证穗重的基础上降低植株高度、重量,以降低重心、提高抗折力,减小倒伏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