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素质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的观点过于偏激,如“教师权威消解说”的提出。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那就是教育民主化的提出、新课改的实行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本文认为,“教师权威消解说”片面夸大了教师权威的负面影响,应当全面深入地分析教师权威,它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在本文中,教师权威包括教师的知识权威、感召权威和制度权威。在教师的个人权威中,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教师的知识愈丰富,视野愈宽广,科学素养愈全面,教学的效果就愈好。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才可能有创造精神。在树立教师知识权威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传统教师权威的消极影响,教师话语权的回归是提高专业能力、进而树立权威的基础。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仍应成为知识权威,并且是指导学生获得有效知识的权威。除了知识权威,感召权威也同样重要。教师是人格教育活的教材,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同时,教师应走下“神坛”,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因为教师必须以个人的方式去体现所讲授的知识。新型教师权威的确立不仅需要教师提高知识权威、发挥感召权威,也需要教育管理进行体制创新,为新型教师权威的确立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那么,什么是教师权威?教师是否应该成为权威?教师权威是否该消解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辩证分析教师权威?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系统地加以探讨。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树立正确的教师权威观、对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对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实现、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都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