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抑郁症(轻中度)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主要宏观表现,抑郁症影响因素、症状频次及差异,证候及其规律,明确抑郁症(轻中度)主要宏观表现及各证候分布规律,为抑郁症证候辨证规律及从肝论治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提供数据参考,增添从肝论治抑郁症的新认识,为提高和拓展从肝论治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研究取得的新发现,创制并运用抑郁症临床流行病学现况调研调查表,以ICD-10的抑郁症发作诊断标准为主,借鉴现代心理学量表,在文献梳理分析和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在山东、河南同步调查,完成符合研究筛选标准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中医症状、证候信息的大样本采集。运用SPSS13.0软件根据指标分别进行描述性、对比性、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经统计男性115人(36.3%)、女性202人(63.7%),男∶女=1∶1.76;最小年龄18岁,最高年龄65岁,平均年龄38岁;在婚况上已婚者252例(79.5%)最多,其次是未婚者48例(15.1%);教育程度上小学142例(44.8%)最多,其次是大学99例(31.2);汉族314例(99.1%);职业中农民最多187例(59.0%),其次是学生29例(9.1%)。②精神症状共20个症状,在轻度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神思迟钝”206例(65.0%),其次为懒动懒言(61.7%),社会或经济行为能力下降(60.1%),健忘(58.4%),焦虑(58.2%),最少的是“妄见妄闻”(12.9%);在中度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情绪低落”129例(40.7%),其次为抑郁(38.1%),胆怯易惊(31.5%),疲劳(31.2%),兴趣降低(27.9%),最少的是“妄见妄闻”11例(3.5%)。躯体症状中分为轻中重的共有25个,在轻度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头晕”148例(46.6%),依次为短气(44.6%),腰膝痠软(43.9%),口干咽燥(43.6%),心悸(41.4%),出现例数最少的是“性欲减退”42例(13.4%);在中度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善太息”77例(24.3%),依次为口干咽燥(17.5%),头晕(16.6%),纳呆(12.9%),心悸及腰膝痠软(11.4%),出现例数最少的是“目眩”4例(1.2%)。③舌脉象:舌色以淡红舌157(49.5%)、淡白舌69(21.8%)、红舌50(15.8%)多见;舌形以正常舌213(67.2%)、齿痕舌61(19.2%)、胖舌50(15.8%)多见;苔色以白苔133(42.0%)、淡黄苔65(20.5%)及淡白苔63(19.9)多见;苔质以薄苔139(43.8%)、厚苔127(40.1%)、腻苔118(37.2%)多见;脉象出现频率前五位的症状依次为:弦脉211(66.6%)、沉脉107(33.8%)、滑脉97(30.6%)、细脉89(28.1%)、数脉46(14.5%)。④男女的教育程度及婚况差异,性别在轻中度的症状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性别的主证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域在主证型分布上有差异的是下述四种证型肝气郁证、心脾两虚证、肝郁痰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⑤在主证证型中最多者是肝气郁证146例(46.1%),其它前五位依次是肝郁痰阻证59例(18.6%),肝郁肾虚证22例(6.9%),肝郁脾虚证15例(4.7%),心脾两虚证14例(4.4%);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下症状分别纳入各证型的回归方程:肝气郁证:焦虑、短气、脉沉数、苔淡黄;肝郁痰阻证:神思迟钝、目光呆滞、咽中异物感、舌暗、苔厚腻、脉滑;肝郁肾虚证:盗汗、耳鸣、失眠、脉弦;肝郁脾虚证:悲观厌世、目涩、脘腹胀痛、便溏、舌胖、苔白、脉细;心脾两虚证:目光呆滞、失眠、舌淡白、舌胖、脉弱。结论:①抑郁症在女性、已婚未婚者、小学以下大学以上人群、农民及学生患病率较高;性别在教育程度及婚况等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的差异对其患病率产生影响。②男女在教育程度及婚况上的差异,不同性别的症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性别在主证型分布无差异,地域在主证型分布上有差异的是肝气郁证、心脾两虚证、肝郁痰阻证、肝郁脾虚证。④抑郁症的诊断包括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及躯体症状群;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及乐趣丧失为核心症状,轻中度抑郁症的核心病机是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失职而致的“肝郁”。中医辨证基础证型是肝气郁结证,主要证型还有肝郁痰阻、肝郁肾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证,在脏腑定位上以肝为主,涉及脾心肾。⑤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抑郁症各证型的证候分布规律为:肝气郁证:焦虑、短气、脉沉数、苔淡黄;肝郁痰阻证:神思迟钝、目光呆滞、咽中异物感、舌暗、苔厚腻、脉滑;肝郁肾虚证:盗汗、耳鸣、失眠、脉弦;肝郁脾虚证:悲观厌世、目涩、脘腹胀痛、便溏、舌胖、苔白、脉细;心脾两虚证:目光呆滞、失眠、舌淡白、舌胖、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