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风云人物,也是一位“矛盾体”式人物。庞德的诗学观中充满矛盾,前后不一。在诗歌功能方面,对于庞德秉持的前后不一的观点,学界尚未做出梳理与解释。因而,为庞德研究的深入留下一道难题。本文从现代性视角出发,试图探索庞德对于诗歌功能的矛盾,并分析其矛盾性产生的原因。本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论构成。绪论将简单介绍庞德的生平和作品、研究现状。主体分三章。第一章讨论庞德对诗歌独立性的追求。庞德认为艺术不应为政治,宗教等服务,而应是独立自主的存在客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庞德对诗歌独立性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庞德发起并引领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强调“意象”的客观性以及对“意象”的客观处理,以彰显诗歌艺术的自律性;二是庞德对中国诗歌的青睐,他认为中国诗歌“凝练”“客观”、“不带说教”,符合他的美学追求。第二章揭示庞德认为诗歌应当承担社会使命。庞德认为文学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功能。文学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体,而是改革社会的手段。一方面,庞德的诗歌从文学、经济体制等方面针砭资产阶级文明。另一方面,庞德认为古典艺术、儒学、良好的经济体制皆是拯救西方社会的良药。庞德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实现诗歌的审美自主性,而是变革社会。第三章分析和解释庞德矛盾诗学观形成的缘由。庞德是一位处于文化和社会转型时期的诗人。首先,庞德深受唯美主义影响。审美现代性的开启预示着文化转型的到来,在文学领域,表现为作家按照“为艺术而艺术”的意识进行创作。其次,庞德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一战。他感到社会的许多冲突就在眼前,必须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改革。于是,庞德的诗歌成为一种社会承担。由此,庞德的诗学观点有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性。综上,庞德的矛盾在于他既想实现诗歌的审美自主性,又想让诗歌承担推动社会变革、拯救社会的使命。庞德矛盾的根源在于他身处在一个社会和文化都经历着深刻历史变革的时期。厘清庞德的矛盾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庞德的真实面目,更能使我们对于那个瞬息万变、矛盾重重的时代有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