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骨膜蛋白、血嗜酸性粒细胞等嗜酸性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嗜酸性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一、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哮喘门诊确诊的83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为哮喘组,体检中心健康人43例为对照组,所有个体记录其初始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及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哮喘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两个炎症因子的差异,并通过spearman分析计算哮喘组中两个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其中哮喘组中有19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复查FeNO值及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观察两者变化的同步性。二、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哮喘门诊确诊的哮喘患者118例为哮喘组,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23例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初次来院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eNO)、肺功能检查、血清骨膜蛋白浓度检测以及血清总IgE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样本的嗜酸性炎症因子的差异,并对哮喘组通过spearman分析计算其嗜酸性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比较较高水平FeNO组和较低水平FeNO组血嗜酸性炎症因子的差异。以FeNO值42ppb作为临界点,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合ROC曲线评价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识别较高水平FeNO的价值,明确其临界点。三、118例患者中43例患者治疗三个月后,于门诊复诊,症状好转,复查指标,罗列43例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哮喘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一、哮喘组外周血EOS计数为0.36(0.20-0.55)*10^9/L,FeNO为74(54-123)ppb,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为0.14(0.07-0.22)*10^9/L,FeNO为20(13-27)ppb。哮喘组Fe NO值与外周血EOS计数呈正相关(r=0.593,p<0.01)。19例患者治疗后FeNO明显下降同时,外周血EOS计数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二、哮喘组患者与正常组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骨膜蛋白水平、血清总IgE水平、FeNO值比较(0.36(0.20-0.55)*10^9/L vs 0.14(0.07-0.22)*10^9/L,p<0.05;20.07(15.7-28.95)ng/ml vs 7.63(6.02-10.44)ng/ml,p<0.05;450(400-500)IU/ml vs 300(300-400)IU/ml,p<0.05;54(29-96)ppb vs 12(10-16)ppb,p<0.05)。哮喘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FeNO水平呈正相关(r=0.5627,p<0.01),与血清骨膜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5279,p<0.01)。哮喘组FeNO值与FEV1水平无相关性(p>0.01),与血清骨膜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5783,p<0.01)。Fe NO较高水平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骨膜蛋白浓度、血清总IgE均高于FeNO较低水平组(p<0.05)。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识别较高水平FeN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5%置信区间:0.756-0.912),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识别的最佳界值为0.27*10^9/L,以此为标准识别较高水平FeNO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92.3%,三、哮喘患者治疗后ACT评分提升(17(16-19)vs23(22-24),p<0.05),血清骨膜蛋白下降(24.04(17.16-32.44)ng/ml vs18.48(13.49-24.59)ng/ml,p<0.05)、FeNO水平下降(62(46-109)ppb vs27(17-47)ppb,p<0.05)、血清嗜酸性粒细胞下降(0.26(0.12-0.46)*10^9/L vs0.19(0.08-0.29)*10^9/L,p<0.05),血清IgE水平无明显改变(450(400-550)IU/ml vs 450(400-550)IU/ml,p>0.05)。其中FeNO水平下降幅度较大,血清骨膜蛋白较小。两例患者治疗后FeNO水平下降,骨膜蛋白水平未有下降。结论:1.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FeNO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有助于识别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2.骨膜蛋白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炎症因子(FeNO)、B-EOS呈较好的相关性,提示骨膜蛋白亦是一较有意义的嗜酸性细胞炎症的预测因子。3.哮喘患者治疗前后,B-EOS、FeNO、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呈同步下降,提示上述一种或多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在哮喘治疗疗效的评估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