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地区覃氏宗族文化研究——以覃煖支系和覃大业支系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llwu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族作为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其发展趋势与变迁方式直接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文章主要是对广西桂中壮族地区宗族文化及其变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桂中地区宗族组织的变迁趋势及其特点,力图展现当代社会宗族文化变迁的一种模式,从而了解近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对广西桂中壮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影响。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以广西桂中地区普遍存在的跨区域联宗组织和同姓宗亲会的发展与变迁为例进行分析,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论述桂中地区当代宗族文化变迁的问题。绪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学术界关于宗族与宗族文化研究的相关背景进行梳理,以及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视野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体概括了广西地区覃氏宗族的概况,及其两大宗族支系覃煖支系和覃大业支系的历史性记忆和物质化载体。第二章则是分析当代社会宗族组织出现的新形式:覃氏宗祠理事会和柳州弘勤民族文化研究会,来阐释宗族组织形式由保守转向自主公开的特点;第三章论述宗族活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趋势,重新揭示宗族活动的意义;第四章从祭祖制度简化、族长权威淡化、助学制度全民化、族谱编写制度宽松化等现象,分析宗族制度由硬性强制转化为以软性教化为主的趋势;第五章从经济与权力方面分析宗族存在与发展的支撑性力量逐渐转变为以财富与权力的聚集为主的特点,并借以在“国家—宗族”的框架下,思考国家对宗族的管理策略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以及宗族是以何种“姿态”应对当代国家力量和社会文化对地方社会的渗透,以取得自身的存续与发展的机会;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宗族文化与汉人社会宗族文化做出概括式的比较。  本研究旨在分析在经济条件发展尚且不如东南发达地区的西南地区是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从而组建新的宗族组织,走上宗族复兴道路的;另一方面,论述当代社会宗族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跨区域的联宗组织或者同姓共祖的宗亲会形式,宗族存在趋向于一种经济性的联合体,而不仅仅是政治和文化上的联合体,体现出与弗里德曼在研究东南宗族组织时提出的政治性结盟的宗族组织不同的宗族组织形式——经济性结盟的宗族组织。纵观现代社会宗族组织的变迁历程,即使在以相同的姓氏作为标识和符号而形成的同姓共同体中,人们依然建构着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划分着情感归属,体现着宗族成员彼此之间的宗族认同和自我认同心理。同时,也全面地展示壮族地区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宗族文化,为壮族地区宗族文化复兴和变迁提供一个研究案例。
其他文献
恢复性表决权是优先股表决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由于公司运营中某些事件的发生或者条件的出现,优先股股东可以获得指定的表决权,直到事件结束或者条件被破坏。恢复性表决权
在网络环境下,新闻事件的报道发布过程更简单,大量的新闻充斥着网络,公民自己作为筛选者要学会辨析。各大媒体、意见领袖的参与也加剧了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在此环境下,要
党的十一属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培养和造就能满足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庞大的人才队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理性的两个维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越发呈现出背离的状态。生活于理性制度下的人类,满足于自己物质利益的追求,一切以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