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由上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新剧时期、爱美剧时期、抗战时期与解放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如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与这些颇负盛名的剧作家相比,陈铨的名字并不足够如雷贯耳。但这并不代表他及其作品不值得研究,相反,当我们回过头翻看历史,会发现在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身影曾反复出现,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许多名家。这位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抗战戏剧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中德文学交流杰出的开拓者和先行者的人,却由于历史的误会,长期退隐与历史沉重的帷幕之后,少人问津。然而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文学史,还需要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近十几年来,逐渐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位曾显赫一时的戏剧家,并对其人其作重新进行研究。不过,目前对陈铨的研究资料,多侧重对其生平活动史料的发掘和文学史地位的再评价,而缺少对其创作的整体梳理,以及剧作艺术价值的整体评价。而这,正是本文试图阐述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梳理陈铨其人生平及作品,并作出大致的评价总结。第二部分将结合陈铨本人生活学习的经历,着重从三个方面哲分析其戏剧创作的思想内涵。首先是哲学意蕴,陈铨拥有深厚的德国哲学研究基础,剧作深受尼采哲学影响,尤其是“权力意志”“英雄崇拜”等思想;其次是文化立场,陈铨从一开始的自由主义者转变为坚定民族主义鼓吹者,这种变化历程也展现在其作品里;而其作品常以抗战为主题,同时在抗战时期,相当一部分作家选择了远离政治,或抨击当局,陈铨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笔者也试图从其作品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将深入解读陈铨戏剧里的人物形象。陈铨剧作中有两种人物非常特殊,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一种是女性形象,另一种是反面人物形象。笔者将通过分析这两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其作品的独特性与深刻性。第四部分将从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两方面,来分析陈铨剧作的编剧艺术。陈铨戏剧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善于制造悬念和冲突,极大了丰富了戏剧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而曲折的情节、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语言技巧运用更增强了其戏剧的舞台表现力。第五部分将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对其人其作再次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