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提升本科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材改革与建设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聚焦点之一。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准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为实现职后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在课程中,实验法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实验,学习成效较低。目前教育教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大量的教育实验,研究聚焦教材实验法章节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实验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精神。本研究将以全面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从静态文本和动态使用两个维度对30本我国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主要是实验法部分)和2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包含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和质量分析在内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就教材整体而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力量较为薄弱,整体质量水平偏低。就教材实验法的静态文本而言,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趋于一致但过度集中。在内容选取上,四个核心知识单元都以简单基础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在编写体例上,栏目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图表系统上,图表数量较少且不同教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插图的类型以模式图和结果图为主,表格以非数据型表格为主,数据型表格在1998年后不再出现。事例和案例常被混淆,以国内、简单、简短的为主,数量较少,年代比较久,分布较为集中,研究主题没有反映当下学前研究热点。就教材的动态使用情况而言,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超过了满意,主要表现为内容不够全面、丰富和深入;案例和事例数量匮乏,质量较低;图表数量较少;内容可视化水平较低等。在学习成效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教育实验可望而不可及,对教育实验产生了比较消极的认识,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入、具体并在教材编写逻辑、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以及教学方式上表达了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