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新隆起带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中部,目前已发现上、中、下部三个含油组合共六套油层,其中下部组合的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为勘探主要目的层。但长期以来,杨大城子油层仅作为扶余油层的兼探层位,其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均很薄弱。对其沉积相类型及模式、有利储层的分布、成藏基本条件及主控因素等勘探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并不完全清楚,这严重制约了研究区杨大城子油层的勘探步伐,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区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条件的研究。
论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沉积相分析技术、储层评价技术、成藏综合评价技术为依托,全面应用测井、录井、试油及岩心分析资料开展沉积微相、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主要成果有:
(1)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泉三段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认为气候因素控制下的河道类型及河水位变化是影响目的层层序形成与发育的重要因素,将目的层划分为5个准层序组,进一步细分为13个准层序,首次实现了全区细分统层。
(2)通过相标志研究、单井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分析、结合地震资料,确定杨大城子油层为河流相沉积,编制全区8个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并对河道发育带进行精细刻画。
(3)按河道规模将河道划分为主河道和非主河道,按发育期次划分为单期独立型河道、多期叠加型河道、多期切叠型河道,并以准层序组为单元统计河道发育程度,探讨了地质历史时期河流的演化规律,进一步基于河水位变化及河道类型演化在研究区首次建立了洪泛期辫状河沉积模式、丰水期高能曲流河沉积模式和枯水期低能曲流河沉积模式,不同沉积模式沉积特征差异性明显并对河道砂体发育具有显著控制作用。
(4)应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压汞资料对河道砂体储集层进行孔隙类型及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结合岩心孔渗分析、试油结果,分析储层物性平面及垂向分布特征,最终将杨大城子油层储层划分为四类,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
(5)在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储层研究基础上,结合构造、断层等因素对研究区目的层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在有利构造背景下、断裂和沉积相控制下的有利储层及其合理配置是目的层油气成藏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并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提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