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史前时期农具的发展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在一个时期之内经历了重大变化,其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农具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无论在选料、制造工艺、造型还是应用等方面,都是值得称赞的。这个时代以小珠山一期文化、小珠山二期文化、三堂村一期文化、小珠山三期文化为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其农具无论在选料、制造工艺水平、造型还是用途上都有更大进步。比如铲的演变,从铲的制作质料上,小珠山中层出土铲的质料是片麻岩,而到小珠山三期文化的郭家村上层出土的铲以云母片岩和粘板岩作材料;从外观上看,从小珠山中层到郭家村上层,铲的演变是从梯形或梯形亚腰形到近长方形,由无孔到有孔,由弧背弧刃演变到直背直刃。到了早期青铜时代,铲的演变更加明显:首先,从铲的制作质料上看,青铜时代除了使用石质材料外,还使用了骨质材料,出现了骨铲;从铲的刃部形态结构变化上看,由单面弧刃演变为双面弧刃。由于早期青铜时代未见锄的出土,因此这里只探究新石器时代锄的演变过程了。锄从小珠山一期文化到小珠山二期文化,刃部变化规律是由尖刃演变到宽弧刃,锄的顶部变化是由尖顶到平顶、窄顶;小珠山二期文化庄河黑岛北吴屯上层出土的Ⅰ式和Ⅱ式石锄开始使用两侧打击法。刀的演变规律:从其刃和背的演变来看,小珠山二期文化之刀的类型有直背直刃、直背弧刃、弧背弧刃三种类型,到三堂村一期和小珠山三期,已经有A型石刀和B型石刀的四种型式:直背直刃、直背弧刃、弧背直刃和弧背弧刃了。到早期青铜时代,石刀变化更加明显,刀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类型趋于多样化,除了双孔石刀大量出现外,也有一些无孔刀,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单孔刀和三孔刀。镰的出现时间较晚,大约出现于距今6600-5400年前的小珠山二期文化。由新石器时代的蚌镰演变到早期青铜时代的石镰,由新石器时代的弧背弧刃刀演变成早期青铜时代的弧背弧刃和直背弧刃两种型式,样式增多,用途变得更加广泛。磨盘、磨棒大约出现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小珠山一期文化。由于早期青铜时代未见石磨盘的出土,因此这里只探究新石器时代石磨盘的演变过程。磨盘制作质料的类型由变质砂岩演变为辉长岩、砂岩、石灰岩、石英片岩和粘板岩等;其制作质料趋于多样化;磨盘类型上的演变演变过程是由小珠山一期文化近圆角方形石磨盘为主而演变为小珠山三期文化的以圆角方形和长方形的石磨盘并存的局面。磨棒演变过程是:横截面半圆形和椭圆形的石磨棒是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型式,到小珠山三期文化出现了前几期中都不具备的横剖面为圆形的Ⅴ式石磨棒。到早期青铜时代,石磨棒比新石器时代更加注重对其边缘的琢磨、修整。杵和臼是结合使用的,但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出土的史前时代的农具中,就目前所见到的资料而言尚未见有臼的出现。因此,关于臼的演变过程在这里就不讨论了。杵大约出现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小珠山一期文化。杵在型式上的演变过程为:由新石器时代小珠山一期文化的上端细下端粗、呈圆锥形的Ⅰ式杵居主导地位演变为早期青铜时代上端近圆柱形或卵形的Ⅱ式、Ⅲ式杵为主体,新石器时代的Ⅰ式杵呈棒槌形,而早期青铜时代的Ⅰ式杵呈葫芦形,由新石器时代大多呈近圆柱形的Ⅱ式杵演变为早期青铜时代的卵圆形Ⅱ式杵,由新石器时代的长卵形的Ⅲ式杵演变为早期青铜时代的椭圆形Ⅲ式杵。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青铜时代,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先贤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该地区农业文化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比如,小珠山中层出土的三孔牙刀和郭家村下层出土的的弧背、弧刃钻双孔蚌镰已经很接近现在的铁镰的型式,大嘴子上层出土的双孔A型刀和三孔C型刀更显示出先人们高超的制石工艺。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先进的手工艺制造水平,同时对年轻一代,无论参加工业还是农业实践,通过不断辛勤劳动、学习,改进我们的生产设备、生产手段,提高农业产量、工业产量,提高学习效果都有重大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