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产物并对气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响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与直接。本文根据遥感图像、DEM和冰川编目等数据资料,选择我国海洋型冰川的代表性区域—玉龙雪山,应用计算机、GIS和遥感等多项先进技术对52年来研究区冰川面积与冰川末端海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野外观测数据、自动气象站数据及雪坑数据等对白水1号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计算,并对度日模型在此区域的可行性及应用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初步的探索。主要结论如下:(1)冰川遥感监测。利用2001和2009年Landsat卫星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结合航空图片、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分析了玉龙雪山地区过去52年来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本区冰川处于快速退缩阶段。1957-2009年玉龙雪山地区的冰川总面积减少到4.42km2,减少率为61.90%;52年间19条冰川末端海拔平均升高了221m,年均上升4.25m;1957-2009年漾弓江4号与5号冰川,大具沟4号冰川,仁河2号、3号与4号冰川已完全消失;通过对丽江市51年来气温与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2)物质平衡计算。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对白水1号冰川进行了整个积累—消融周期的物质平衡项目观测,结果表明,白水1号冰川年积累期主要集中于10月中旬至次年4月,消融期主要集中在5~10月中旬;2008/2009年冰川物质平衡为-1047mm;2009/2010年为-1467mm。结合近十年冰川末端实测资料,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继续,冰川物质平衡负值将增大(冰川变薄、雪线升高和冰川面积减小等),冰川将继续呈现萎缩状态。(3)度日模型初步探索。度日因子是度日模型的重要参数,对度日因子的研究是为度日模型在玉龙雪山地区的应用进行的一次探索,通过对白水1号冰川度日因子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度日因子体现了较好的空间与时间规律,主要体现在: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度日因子值增大,度日因子较大值出现在高海拔区;融雪度日因子较融冰度日因子季节变化更加显著。此外融冰与融雪度日因子相差甚大,模型选择参数时要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