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是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我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难题是区域差距仍在扩大,而区域差距的实质是产业发展差距,这使得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不仅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客观需要,更肩负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西部地区作为生态脆弱区和实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点难点区域,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于增加当地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效果,但也产生了资源环境压力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加速了本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高附加值产业在此集聚发展。那么,伴随着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演变,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行业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十多年以来,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成长、居民收入改善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效果?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是否真正有助于西部地区长远发展,是否有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呢?为此,对我国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演进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成为当前阶段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共同需要。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细致梳理基础上发现,由于区际产业转移实践的限制,与国内外丰富系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相比,关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既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缺少联系产业转移转出地和承接地双方来展开的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将重点集中在在两方面来展开:理论上尝试将基于比较优势和基于空间集聚优势的产业转移理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在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更符合我国东西部区际产业转移现实的理论模型,通过数理推导揭示,东西部产业份额分布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东西部市场规模等各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影响承接效应的主要因素入手(承接能力、规模、行业特征、根植性等),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东西部发展差距效应)的实现机理;实证研究方面,将东部产业转移转出区和西部移入区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能力、承接规模、行业特征和影响承接规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全面衡量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集聚与结构调整、企业成长与居民收入三个层次对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进行了全面考察。最后,深入探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够理想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综合看来,论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理论方面:第一,更关注企业在区际产业转移中的微观主体作用,从产业组织优化的视角对产业转移的概念进行界定;更突出区际产业转移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从“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两方面来分析承接效应;更强调“承接能力”对承接效应的作用,并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承接能力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有效承接规模”的概念。第二,构建了东西部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模型,揭示出东西部产业份额分布与各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影响机制;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分析了承接能力、承接规模、承接产业类型、承接模式、承接产业根植性等主要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因素对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的作用机理。第三,得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效应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体现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小、附加值低、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链延展性弱、与当地企业有效竞争合作的根植性差等方面,基于此,提出西部地区要以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为立足点,加强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提升承接能力、扩充承接规模、因地制宜地选择承接产业类型,重塑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培育充满活力的微观企业主体,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植性的对策思路。实证方面:第一,通过建立绝对指标体系和相对指标体系,将东部产业转移转出区和西部转入区联系起来,对西部十二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行业特征等的演进表现,进行了具体衡量和全面评价,得到西部十二省份承接能力综合评分表和各省份具有承接优势的具体行业。第二,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将空间区位因素纳入到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中,发现了更符合实践的研究结果:相邻的西部省份之间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方面既存在规模集聚效应又存在竞争效应,即空间区位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具有正负双向影响。第三,不仅全面检验了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绝对效应,还重点检验了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相对效应和基于承接能力的门槛效应,并得到了几个较有新意的实证结论:如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但加剧了东西部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但加剧了东西部在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合理化方面的差距;再如小于门槛值时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加剧了东西部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而大于门槛值时则有利于缩小该差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