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新生代以来由于受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运移和阿萨姆构造结顶点楔入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一地区的地壳变动十分复杂,新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十分强烈,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一直以来,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四川成为中外地质科学家们考察研究的热点,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地质资料和数据。本论文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地震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地震目录,并对该目录的完整性进行分析。在研究中,根据断裂分布及历史地震发生的密度特性,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在研究区划分出地震频繁发生的活动小区,并分别对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做出分析。通过本论文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和结论:1、收集建立了四川地区内的统一地震目录,并对其完整性进行了分析,该目录在1970年以前Ms≥6.0级地震记录为完整的;1970年以后,Ms≥2.0级地震记录是完整的。2、应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对四川地区的鲜水河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主要断裂进行30-50km不等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地震点密度分析文件,对四川地区进行了地震活动区域划分,一共划分出9个地震频发地区。3、对四川地区地震活动发震时间的分析,发现单个断层的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但各断裂具有其自身地震活动相对活跃期与平静期。4、对地震活动空间的分析主要是对划分区域内断裂带地震活动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即具有相同或相关地质构造背景的断裂带发震频次随时间的变化出现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