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回顾性分析2000-1-1至2012-06-30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伴有1号染色体异常的819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对其中417例髓系恶性血液病和312例淋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和实验室、临床特征分析。2.对髓系恶性血液疾病中伴有der(1;7)(q10;p10)异常核型的30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和实验室、临床特征分析,并检测其中23例有保存染色体悬液标本的病例,进行RUNX1基因3,4,5,6,7号外显子区域突变检测。方法1.819例患者均采用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以热变性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明确伴有1号染色体变异;按髓系血液系统疾病、淋系血液系统疾病分类后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实验室、临床特征分析。2.选取30例伴有der(1;7)(q10;p10)异常核型的病例,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实验室、临床特征分析;选取23例有保存染色体悬液标本的病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组DNA,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正反向测序(由上海裕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完成),分析RUNX1基因3,4,5,6,7号外显子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一、819例涉及1号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包括417例伴有1号染色体异常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和312例伴有1号染色体异常淋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研究。1417例伴有1号染色体异常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研究此次研究的417例髓系血液系统疾病病例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主要年龄分布在30-69岁,表现出明显的男性优势。疾病分布包括:AML148例(35.5%);MDS153(36.7%);CML95例(22.8%);MPN21例(5.0%)。对AML、MDS、CML、MPN四种疾病相关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发病年龄由高到低依次为MPN>MDS>AML>CML,且MPN组分别与AML、CML组患者相比较,MDS组分别与AML、CML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MPN和MDS好发于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有关。2.男女患者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初诊时白细胞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ML>AML>MPN>MDS,且CML分别与AML、MPN、MDS组患者相比,MPN组与MDS组患者相比,AML与MDS组患者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CML、AML、MPN、 MDS疾病自身特点有关;4.初治时血红蛋白由高到低依次为MPN>CML>AML>MDS,MPN组分别与CML、AML、MDS组患者相比, CML组分别与AML、MDS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初诊时血小板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MPN>CML>MDS>AML,MPN组分别与MDS、AML组患者相比较,CML组分别与MDS、AML组患者相比较,MDS组与AML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中位生存期由高到低依次为MPN>CML>MDS>AML,MPN组分别与MDS、AML组患者相比较,CML组分别与MDS、AML组患者相比较,MDS组与AML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染色体核型+1、-1、1q三体、del(1)、add(1)、inv(1)、t(1;v)分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各组在年龄、男女比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中位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1号染色体异常相伴的其它染色体异常中,22条染色体均有涉及,最常见的是1号与7号染色体之间发生的异常,其中der(1;7)(q10;p10)有30例。伴有1号染色体变异的髓系疾病主要核型按发生频率的高低排列为:1q三体115例(27.3%), t(1;v)95例(22.8%),+146例(11.0%),del(1)40例(9.6%)、add(1)36例(8.6%),inv(1)15例(3.6%)、-114例(3.4%),位点不明确或少见核型共78例(19.2%)。按照疾病种类详细分析各病种常见核型异常可以发现1q三体在所有髓系疾病中均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该类异常种类较多,而在髓系疾病中,der(1)t(1;v)(q10;v)这一核型高达16.5%,+1、del(1)、add(1)均在10%左右,inv(1)、-1则相对少见<5%。髓系血液病病例中,以核型分类:+1异常最常见于CML(16/46,34.8%),-1异常最常见于AML例(7/14,50.0%),1q三体异常最常见于MDS(55/115,79.9%),del(1)异常最常见于MDS (21/40,52.5%), add(1)异常最常见于AML(15/36,41.7%), inv(1)异常最常见于CML (7/15,46.7%), t(1;v)异常最常见于AML(34/95,35.8%)。伴有各种1号染色体异常的髓系血液病均预后不佳。按照染色体异常的数目分成染色体异常数目≤3个、染色体异常数目>3个且≤5个、染色体异常数目>5个三组,染色体异常数目≤3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高于染色体异常数目>5个的患者(P<0.05)。2312例伴有1号染色体异常淋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研究312例淋系血液系统疾病病例年龄分布仍以中青年为主,但儿童年龄段较髓系血液病患者明显增多有49例(15.7%),男女差异明显,依旧表达出明显的男性优势。疾病分布包括:ALL151例(48.4%);MM/APCL77例(24.7%);NHL54例(17.3%);CLL18例(5.7%);MH12例(3.8%)。对ALL、MM/APCL、NHL、CLL、MH五种疾病相关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发病年龄由高到低依次为CLL> MM/APCL>MH>NHL>ALL,且CLL组分别与ALL、NHL组患者相比较,MM/APCL组分别与NHL、ALL组患者相比较,MH组与ALL组患者相比较,NHL组与ALL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男女患者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初诊时白细胞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LL>ALL>NHL>MM/APCL>MH,且CLL组分别与NHL、MM/APCL、MH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初治时血红蛋白由高到低依次为NHL=MH>CLL>ALL>MM/APCL,且NHL组分别与ALL、MM、APCL组患者相比较,MH组分别与ALL、MM/APCL组患者相比较,CLL组分别与ALL、MM/APCL组患者相比较,ALL组与MM/APCL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初诊时血小板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LL> MM/APCL>NHL>ALL>MH,且CLL组分别与NHL、ALL组患者相比较,MM/APCL组分别与ALL、MH组患者相比较,NHL组分别与ALL、MH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中位生存期由高到低依次为CLL>MM/APCL>NHL>ALL>MH,且CLL组分别与MM/APCL、NHL、ALL、MH组患者相比较,MM/APCL组与MH组患者相比较,NHL组与MH组患者相比较,ALL组与MH组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各组按染色体核型分类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各组在年龄、男女比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中位生存期的比较,del(1)组发病年龄大于t(1;v)组、-1组发病年龄大于t(1;v)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el(1)组血小板计数高于t(1;v)组、-1组血小板计数高于t(1;v)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各组各种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1号染色体异常相伴的其它染色体异常中,22条染色体均有涉及,1号与19号染色体之间发生的异常最常见,包括两者之间的平衡和不平衡易位:der(19)t(1;19)(q23;p13)和t(1;19)(q23;p13)。按照淋系疾病中1号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的高低排列为:1q三体83例(26.6%);t(1;v)56例(17.9%);del(1)49例(15.7%);add(1)37例(11.9%);-124例(7.7%),+111例(3.5%),inv(1)8例(2.6%);另有位点不明确或一些少见核型共59例(18.9%)。按照疾病种类详细分析各病种常见核型异常可以发现1q三体在淋系疾病中也较为常见,其中der(1)t(1;v)(q?;v)核型42例(13.5%)。此外,del(1)(p?)28例(9.0%)、t(1;v)(q?;v)35例(11.2%),-1、+1、inv(1)则相对较少,均<5%。淋系血液病病例中,以核型分类:+1异常最常见于ALL(6/10,60.0%),-1异常最常见于MM/APCL(10/24,41.7%),1q三体异常最常见于ALL(44/83,53.0%),del(1)异常最常见于MM/APCL(23/49,46.9%),add(1)异常最常见于ALL(19/37,51.4%),inv(1)异常最常见于ALL(5/8,62.5%), t(1;v)异常最常见于ALL(45/56,80.4%)。伴有各种1号染色体异常的淋系血液病均预后不佳。而染色体异常数目对生存期无影响(P>0.05)。二、30例伴有der(1;7)(q10;p10)异常的血液病患者的突变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将本组研究中的30例病例,包括26例MDS(其中有7例转化为AML),4例AML,其中位年龄56岁,男性22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2.75:1。der(1;7)(q10;p10)为唯一异常者16例、同时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者1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两组在年龄、男女比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研究有标本且符合条件的23例患者经测序分析显示,共有2例患者(2/23,8.7%)检测出RUNX1基因突变:一例患者(例15)RUNX1的5号外显子G→T突变,另一例患者(例22)的RUNX1的7号外显子C→T突变。例15患者表现为外周血三系减低,未有淋巴结、脏器肿大等髓外浸润症状,生存期为21个月;例22患者表现亦为外周血三系减低,血小板计数仅3×109/L,未有淋巴结、脏器肿大等髓外浸润症状,生存期为9个月。结论1. der(1;7)(q10;p10)多见于MDS,t(1;19)(q23;p13)多见于pre-ALL,其它1号染色体异常核型多无特异性,可见于各种髓系和淋系恶性血液病。1号染色体异常多见于复杂异常核型和继发性异常,少数为原发性异常。在髓系血液病中≤3种异常核型病例其总生存期高于>5种异常核型病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淋系血液病中涉及1号染色体异常的病例均预后不良,与染色体异常数目无关。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髓系血液病中,AML、MD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PN;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淋系血液病中,AL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疾病。3.伴有der(19)t(1;19)(q23;p13)/t(1;19)(q23;p13)异常的ALL具有独特的特点:其发生与性别无关,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及年纪较轻的成人;该染色体易位通常不是唯一异常,常伴有其他异常;初诊时白细胞水平较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浸润多见等。两者之间预后无差异。4.伴有der(1;7)(q10;p10)异常的MDS/AML患者具有独特的特点:有明显的男性趋向;有较高的转白风险;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低。der(1;7)作为唯一异常的病例数与同时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的病例数相比并不占优势,两者临床、实验室资料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5.伴有der(1;7)(q10;p10)异常的MDS病例中,具有RUNX1基因突变的病例有血小板低下、生存期短、预后差的趋势,有累积病例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