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节律分析方法,观测艾灸对实验性RA大鼠足肿胀、血浆炎性因子水平、HPAA功能的影响,分析实验性RA的病理节律特征,揭示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HPAA昼夜节律机制。方法:以14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以下简称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点组、6点组、12点组、18点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治疗),其它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体重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及下丘脑,用酶免法、免疫组化法做相关指标检测。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Halbeg余弦法软件进行昼夜节律分析。结果:艾灸抗炎效应的研究: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实验性RA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足肿胀度、炎性因子明显升高(P<0.05),说明造模成功,炎症存在;血浆CORT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ACTH、CRF水平及下丘脑CRF明显升高(P<0.05),说明实验性RA存在HPAA功能紊乱。2.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实验性RA大鼠体重明显升高(P<0.05),足肿胀度、炎性因子明显降低(P<0.05),说明艾灸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血浆CORT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ACTH、CRF水平及下丘脑CRF明显降低(P<0.05),说明艾灸对HPAA功能具有良性调整作用。3.摘灸组与艾灸组比较,实验性RA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足肿胀度、炎性因子明显升高(P<0.05),说明摘除肾上腺明显降低了艾灸的抗炎效应;血浆CORT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ACTH、CRF水平及下丘脑CRF明显升高(P<0.05),说明HPAA完整性对艾灸实现抗炎效应非常重要。艾灸抗炎效应的HPAA昼夜节律机制研究: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实验性RA大鼠的炎性因子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HPAA各指标昼夜节律性存在(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CORT中值明显降低(P<0.05),其他HPAA指标中值明显升高(P<0.05),说明实验性RA具有明确的病理节律特征。2.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实验性RA大鼠的炎性因子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HPAA各指标昼夜节律性存在(P<0.05),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CORT中值明显升高(P<0.05),其他HPAA指标中值明显降低(P<0.05),说明艾灸对实验性RA病理节律具有恢复调整作用。3.摘灸组与艾灸组比较,实验性RA大鼠的炎性因子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前移或后移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HPAA部分指标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前移或后移趋势,振幅有降低或增高趋势,CORT中值明显降低(P<0.05),其他HPAA指标中值明显升高(P<0.05),说明HPAA在艾灸治疗实验性RA的节律调整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具有明确的抗炎效应;实验性RA具有明显的时间病理学特征;艾灸对实验性RA病理节律有明确的调整作用;HPAA在艾灸治疗实验性RA的抗炎效应及其节律调整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