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新一轮的区域贸易自由化浪潮。与上世纪50年代的区域贸易自由化不同的是,这些新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不但在合作领域上更加广泛,同时合作的深度也明显加大。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将服务贸易、竞争政策、投资规则甚至劳工标准等非传统的合作领域包括在内。在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形式上,多以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并且北-北型自由贸易协定、南-北型自由贸易协定的数目不断增加。中国在2002年签订了第一个区域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还有中国-巴基斯坦FTA、中国-智利FTA、中国-秘鲁FTA和中国-新西兰FTA等。中国正在谈判、研究中的FTA还有几十个,伙伴国(地区)既有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也有发达国家(经济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以预见的是,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实施将对中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决策的特征与区域贸易协定的最终安排关系密切,并会影响到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实际成效。因此,对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决策的研究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学分析起始于Viner (1950)对关税同盟的开创性研究。在Viner所提出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基础之上,更多的经济学者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进行了深入和富有洞见的分析。但研究的结果并没有对一国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在理论上一国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纯经济学分析的结果难以解释日益增多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安排的现实,因此新的分析方法不断被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当中来。将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该领域,为研究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动机、效应和结果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并获得了相当的进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在区域贸易自由化领域的研究中也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进程中。本文将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与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实际相结合,分析了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动机和政策决策特征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指出了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决策的特征和预期的政策决策结果之间的联系,期望为更合理地设计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部分和研究结果如下。区域贸易自由化经济与政治经济分析文献综述部分。从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理论研究的历史线索看,主要分为两个路径:一是以“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为基础的纯经济分析,主要是研究区域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效应。二是,在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将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纳入到分析框架中,以确定什么样的区域贸易协定可以达成并预测政策的均衡结果。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相应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的结论。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国家目标部分。首先在一个政策决策一般分析框架下,讨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性质、特征及其对中国区域贸易自由政策决策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中“国家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的推论。第二,利用中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中方工业行业进口关税减让幅度的数据,对国家战略目标与中国区域贸易协定的关税减让的实际安排进行了检验,实证的结果支持国家战略目标是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判断。第三,对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决策的国内利益集团影响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在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行为动机,并讨论了不同主体对政策决策的影响能力差异。第二,利用一个实证模型检验了中国国内利益集团对政策决策部门的压力对区域贸易协定中中国工业行业进口关税减让的影响,结果显示,国内利益集团对中国政府的区域贸易协定中中国工业行业进口关税减让安排的影响有限,实证结果与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特征相吻合。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外部影响因素部分。首先讨论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仍积极实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外部动因,WTO成员身份并没有有效减轻中国在外贸领域所面临的压力。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与美国的双边关系、世界范围内区域主义的兴起等因素,决定了中国主动、积极实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结论与前瞻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尚待解决的问题。